
也叫待業青年。既不上學也未就業的青年。《新民晚報》1984.6.3:“最令人悅服的就是在他們那兒,‘待業青年’,或曰‘社會青年’,已成‘曆史陳迹’。”
“社會青年”一詞在不同語境和曆史時期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
二、詞義演變 2.曆史背景:起源于1949年後,特指未獲政府工作安置的城鎮畢業生。1968年“老三屆”學生集體待業時期,全國此類青年超500萬()。
三、語境差異 3.中性用法:原指已參加工作的非在校青年()。 4.貶義延伸:現常被引申為指代社會閑散人員或不良青年,含負面評價色彩()。
四、特殊說明 部分資料提及該詞也可用于描述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年輕人(),但這種用法相對少見且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當前該詞使用頻率已顯著降低,更多被“待業青年”“靈活就業者”等中性表述替代。如需曆史檔案研究,可查閱等來源。
社會青年是指在社會中活躍、具有積極向上精神和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示”和“一、十”。
該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有一句話“君子以非禮勿廢,非義勿取,非禮勿行。”這句話中的“君子”指的是高尚的人,後來演變為社會上的精英,而“非禮勿廢,非義勿取,非禮勿行”則被解讀為高尚的人應該遵守道德,才能被社會接受和尊重。因此,“社會青年”一詞成為形容在社會中有一定道德操守的年輕人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社會青年”是“社會青年”的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社會青年可寫作“社會青年”。
例句:
1. 這個社會青年熱心公益事業,經常參加志願者活動。
2. 社會青年應該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組詞:
1. 社會責任感
2. 社會參與
近義詞:
1. 社會精英
2. 高尚青年
反義詞:
1. 懶散青年
2. 無責任感青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