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邑的意思、憤邑的詳細解釋
憤邑的解釋
亦作“ 憤悒 ”。憤恨憂郁。《後漢書·應劭傳》:“豈繄自謂必合道衷,心焉憤邑,聊以藉手。”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自非知命,誰能不憤悒者哉!”《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時人鹹以 濬 功重報輕,為之憤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妾 章氏 ,小字 阿端 ,誤適蕩子,剛愎不仁,橫加折辱,憤悒夭逝,瘗此二十餘年矣。”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憤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記載,其解釋如下:
一、字義解析
- 憤(憤):本義指郁結于心、憋悶,引申為因不滿而激動、發怒。《說文解字》釋為“懣也”,即心中煩悶、郁結不平。
- 邑:此處通“悒”,意為憂愁不安、憂郁。《說文通訓定聲》指出“邑”可假借為“悒”,表愁悶不舒之态。
二、整體含義
“憤邑”由“憤”與“邑”(悒)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屬于同義複詞,核心含義為:
- 憂郁憤懑:形容内心充滿憂愁、煩悶、怨憤,情緒郁結不舒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積郁于心、既憂且憤的複雜心境。
三、用法特點
- 古語色彩濃厚:該詞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極少使用。
- 形容内心狀态:多用于描述人因遭遇不公、挫折或憂心世事而産生的深沉、壓抑的負面情緒。
- 書面語體:具有明顯的書面語特征。
四、古籍例證
最著名的用例見于《新唐書·劉蕡傳》:
“憤邑(悒)(憤邑) 卒。”
此句描述劉蕡因憂憤國事、懷才不遇,最終在抑郁憤懑中去世。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憤”和“邑”(通“悒”)的釋義及“憤邑”作為古語詞的解釋提供了最詳盡的學術依據。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
- 《說文解字》(許慎著):提供了“憤”和“邑”的本義基礎。
- 《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著):明确指出了“邑”通“悒”的假借關系,是理解“憤邑”詞義的關鍵。
- 《新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撰):提供了“憤邑”在古典文獻中的實際應用語境,是理解其用法的重要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憤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憤恨憂郁的情緒狀态,常見于古籍中。該詞由“憤”(憤怒)和“邑”(通“悒”,憂郁)組合而成,強調内心強烈的憤懑與壓抑交織的情感。
-
異體寫法
亦作“憤悒”,如《聊齋志異》中“憤悒夭逝”即用此寫法。
二、用法與語境
-
古籍用例
- 《後漢書·應劭傳》:“心焉憤邑”描述内心憤懑不平。
- 《資治通鑒》:“為之憤邑”表達對不公待遇的憤慨與抑郁。
- 《漢書·杜邺傳》:“忿邑非之”指因不滿現狀而産生批判态度。
-
現代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對所在地方憤怒不滿”,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邑”字(原指城鎮)的引申誤讀。
三、相關辨析
- 與“忿邑”的關系:二者為同義詞,均表憤恨憂郁(-5)。
- 情感強度:比單純“憤怒”更強調壓抑、無法排解的心理狀态。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理解該詞,避免脫離語境的現代引申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标稱炳映常奧陳留八俊穿方川鱗出的觸物興懷次男崔徽鹾法帶魚焚榇鳳頭改惡為善幹冰高頭大馬鼓吹部谷實毫分縷析和穆荒楚奬眷極明精料津鼓積年緊絭激湧急裝拷掠寇叛狼牙錘列聖茫漠煤房靡靡南來北去排戲偏妻批彙乒乒乓乓潑語萋蒿青籥缺席散員升值四川歲口歲破天主堂土地稅往軌文引無夫家閑接推理獻曲先施銷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