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邑的意思、憤邑的詳細解釋
憤邑的解釋
亦作“ 憤悒 ”。憤恨憂郁。《後漢書·應劭傳》:“豈繄自謂必合道衷,心焉憤邑,聊以藉手。”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自非知命,誰能不憤悒者哉!”《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時人鹹以 濬 功重報輕,為之憤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妾 章氏 ,小字 阿端 ,誤適蕩子,剛愎不仁,橫加折辱,憤悒夭逝,瘗此二十餘年矣。”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憤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憤恨憂郁的情緒狀态,常見于古籍中。該詞由“憤”(憤怒)和“邑”(通“悒”,憂郁)組合而成,強調内心強烈的憤懑與壓抑交織的情感。
-
異體寫法
亦作“憤悒”,如《聊齋志異》中“憤悒夭逝”即用此寫法。
二、用法與語境
-
古籍用例
- 《後漢書·應劭傳》:“心焉憤邑”描述内心憤懑不平。
- 《資治通鑒》:“為之憤邑”表達對不公待遇的憤慨與抑郁。
- 《漢書·杜邺傳》:“忿邑非之”指因不滿現狀而産生批判态度。
-
現代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對所在地方憤怒不滿”,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邑”字(原指城鎮)的引申誤讀。
三、相關辨析
- 與“忿邑”的關系:二者為同義詞,均表憤恨憂郁(-5)。
- 情感強度:比單純“憤怒”更強調壓抑、無法排解的心理狀态。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理解該詞,避免脫離語境的現代引申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憤邑》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憤怒的城市。拆分部首是:憤(心部字),邑(阝部字)。它的筆畫分别為:憤(9畫),邑(6畫)。
《憤邑》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漢字文化,但目前尚未被正式收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因此,在繁體字中可能沒有完全對應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變遷而有所差異,如今的寫法可能與古代寫法不盡相同。然而,由于《憤邑》并非古代漢字,所以無法提供古代漢字寫法的具體信息。
以下是《憤邑》的例句:
1. 他激烈地批評了這座憤邑的不公平待遇。
2. 這個國家的憤邑居民們紛紛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由于《憤邑》是一個詞語,所以在組詞時可能有以下相關詞彙:
1. 憤怒
2. 城市
3. 城邑
4. 憤慨
5. 憤恨
《憤邑》的近義詞可能包括:
1. 憤怒的都市
2. 憤怒之地
3. 憤怒城市
《憤邑》的反義詞可能包括:
1. 安甯的城市
2. 平和之地
3. 和諧都市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