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行的意思、駁行的詳細解釋
駁行的解釋
亦作“駮行”。1.駁雜不純美的德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心罰以禁邪,雖有駮行,必得所利。” 王先慎 集解:“駮行,不貞白而駮雜者。”
(2).謂交議奏參的公文被吏部駁回。《六部成語注解·吏部》:“駁行:交部參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則由部行文駁之。”
詞語分解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裡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迩。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箧。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網絡擴展解釋
“駁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ó xí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駁雜不純的德行
指品行不純粹或混雜不完美的道德表現。這一釋義源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心罰以禁邪,雖有駁行,必得所利。”。王先慎在注解中進一步說明“駁行”為“不貞白而駁雜者”,即德行不夠清白正直、夾雜瑕疵的人。
二、被駁回的公文
指古代吏部在處理官員奏參文件時,因不合規例而駁回的行政流程。例如《六部成語注解·吏部》記載:“駁行:交部參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則由部行文駁之。”。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行政審查的規範性。
補充說明
“駁”字本義為顔色混雜(如斑駁)或否定他人觀點(如駁斥),在“駁行”中引申為“混雜”或“否定”之意。該詞屬于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行》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批駁或反駁某種觀點或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即馬和行,馬指馬的字意,行指行動的字意。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馬是左邊部首而行是右邊部首。在書寫形式上,馬位于上方,行位于下方。《駁行》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衍生出來的。
有時候,《駁行》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式的寫法,但具體的繁體寫法可能因地域和個人習慣而有所差異。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駁和行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筆畫也略有差别。
下面是一個例句,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駁行》這個詞的用法:
他駁斥了對方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論述。
除了《駁行》,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駁斥》表示批駁或反駁;《行動》表示行為或活動;《駁回》表示否決或拒絕。這些詞語都與《駁行》有一定的關聯,但具體的意思和用法上有所區别。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确定。因為詞語的意思往往是根據上下文來決定的,所以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存在多個近義詞或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