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疢疾的意思、疢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疢疾的解釋

(1).疾病。《周禮·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險中。” 鄭玄 注:“牛有久病則角裡傷。” 宋 陸遊 《病起雜言》詩:“國不可無災眚,身不可無疢疾。無災之國亂或更速,無疾之身死或無日。” 明 宋濂 《樗散生傳》:“生脩善藥以活疢疾者,有功於民甚博。” 清 唐甄 《潛書·卿牧》:“去苛歛,如藥石之攻疢疾。”

(2).猶憂患。《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明 歸有光 《昭慈孟皇後》:“古所謂疢疾生智慧者與。”

(3).疵病。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疢疾”一詞的含義可從多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1. 本義:疾病(尤指熱病)
    “疢”本義為熱病,如《說文解字》解釋“疢,熱病也”()。古籍中常見“疢疾”表示身體疾病,如《左傳·成公六年》提到“美疢不如惡石”(),指疾病帶來的痛苦。

  2. 引申義:憂患與精神痛苦
    該詞常比喻内心的憂慮或困境。例如《詩經·小雅·小弁》中“心之憂矣,疢如疾首”(),形容煩憂如同頭痛般折磨人。《三國志·馬超傳》中的“疢如疾首”也屬此類用法()。

  3. 抽象義:道德或事物的缺陷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用“疢疾”指代人與萬物的瑕疵,如“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強調人性或事物的不完美性()。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疢疾

疢疾,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意為疾病。它是由“疒”和“車”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元年》一書中,指的是春秋時期的疾病流行。另一種說法是它最初是由疔瘡(發炎腫塊)這種疾病的發音演變而來。

在繁體字中,“疢”字保留了古代漢字的寫法,其結構更為複雜。繁體字中的“疢”由“疒”和“車”兩個部分組成,而簡體字中的“疢”則簡化為由“疒”和“車”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着多種變體。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疢的寫法為“疒+很”,而在《玉篇》中的寫法為“疒+㐅”。這些變體都是由于不同的字體書寫而導緻的。

下面是一些關于疢疾的例句:

1. 按時打疝針,可以預防一些常見的疢疾。

2. 他得了一種罕見的疢疾,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疢疾的一些組詞包括疾疱、疾病、疾苦等。

疾疱:指皮膚上長出的一種疾病,常見的有疱疹、水痘等。

疾病:廣義上指人體身體或者某一部分的功能障礙、組織結構異常引起的異常生理狀況,狹義上指導緻身體發生變化和喪失功能的疾病。

疾苦:痛苦,苦難。

與疢疾相近的詞語有疾病、病症、病狀等。

疾病:指人體因内外因素引起的異常反應或者異常改變,常常伴有生理症狀和心理異常。

病症: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或者特征。

病狀:疾病的狀态表現。

反義詞方面,與疢疾相對的詞語有健康、康複、康健等。

健康:指人體各方面正常運轉的狀态,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态。

康複:指病後狀況的恢複,包括恢複身體、恢複功能以及適應社會等方面。

康健:健康、健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