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弦索 ”。1.樂器上的弦。多用作弦樂器的總稱。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宋 周邦彥 《解連環》詞:“燕子樓空,暗塵鎖、一牀絃索。”參見“ 弦索 ”。
2.彈奏弦樂。 宋 蘇轼 《虢國夫人夜遊圖》詩:“宮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予幼時,猶見老樂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響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 惠 雅善歌,絃索傾一時。”
3. 金 元 以來常稱用琵琶、三弦等弦樂伴奏的戲曲、曲藝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一》:“於今世俗之樂,則南以拍闆,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數年以來,如 雙珠 之崑腔, 潤寶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明 清 兩朝,南曲為盛,中 清 以後,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辭絃索諸調,聲益變而辭益紛。”參見“ 弦索 ”。
絃索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與“弦樂器”或“弦”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本義與樂器相關
“絃索”原指弦樂器上的絲弦或金屬弦,後引申為弦樂器的統稱。例如,古代彈撥樂器(如琵琶、三弦)的弦線均可稱為“絃索”。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東京夢華錄》描述民間樂人“調絃索,奏新聲”。
戲曲音樂專稱
在元明戲曲中,“絃索”特指以弦樂為主的伴奏體系,如元雜劇常以琵琶、三弦、筝等弦樂器伴奏,形成“絃索官腔”。清代《欽定續文獻通考》亦提到“北曲絃索調”的演奏規範。
代指音樂或曲調
“絃索”可借指樂曲或聲腔,如清代《長生殿·彈詞》中“絃索初張調更高”,此處即指樂曲的演奏。現代漢語中仍保留“絃索悠揚”等形容樂聲的固定搭配。
字形演變考據
“絃”為“弦”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弦”為“弓弦也,從弓,象絲轸之形”,後因樂器材質演變,分化出“絃”字專指樂器絲弦。
參考來源:
“絃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該詞在古籍中常與“弦索”混用,現代語境下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傳統音樂研究領域。
禀聖鈔絕瘳損點脣東零西碎抖然敦釋方厲煩茹費累鈎袒耗米耗資幻燈揮解火盡灰冷虎嘯簡力鑒識嶕峣及瓜禁饬金雞獨立筋膂禁限金章就草軍戎開局列甯陵晨淪殂慮周藻密媒主密付闵亂思治南口凝貞叛違貧味峭行漆妃栖景起音七志阙違上肢善業燒灰社祀世醫拓片條鞭屯莊脫甲陁靡微祿衛生站享食嫌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