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露屍骸。《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 季平子 卒,将以君之璵璠斂,贈以珠玉。 孔子 ……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曝屍於中原也。’” 李季 《報信姑娘》詩:“ 馬 ( ********* )匪軍下命令:不準掩埋屍身……懂得吧,這就叫做‘曝屍’!”
“曝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ù shī(注音:ㄆㄨˋ ㄕ),其核心含義為暴露屍骸,通常指将屍體未經掩埋或收斂地暴露在外。以下是詳細解釋:
“曝屍”既有字面意義上的屍體暴露,也承載着曆史文化中的道德批判功能。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文學作品或成語表達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孔子家語》或現代文學相關研究。
《曝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将屍體暴露在戶外或公開場所供人們觀看。這是一種惡心和令人不愉快的行為,通常被視為對屍體的不敬。
《曝屍》由兩個部首組成:
1. 曝:由“日”部作為左邊的部分,表示太陽或太陽的光線。
曝的筆畫數為10畫。
2. 屍:由“一”作為上部,表示獨立的東西。
屍的筆畫數為3畫。
《曝屍》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用來描述将屍體公之于衆的行為。後來逐漸流傳并廣泛采用。
在繁體字中,曝和屍的寫法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由于發展曆史的不同階段,漢字的外形和筆畫數量有所變化。
考古學家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發現,古代漢字曝和屍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相比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仍能夠辨認。
1. 這個殘忍的兇手把受害者的屍體曝屍在廣場上,引起了公衆的強烈憤慨。
2. 曝屍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和對社會公德的不遵守。
1. 屍體:指的是人或動物死後的遺體。
2. 曝曬:将物體放置在陽光下暴曬。
3. 屍骨:指的是人或動物死後留下的骨頭。
1. 停屍:指暫時将屍體放置在某處以待進一步處理。
2. 閃屍:指将屍體被囫囵吞食。
1. 安葬:指将屍體埋葬在地下。
2. 尊重:表示對屍體的敬意和崇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