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惡谥的意思、惡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惡谥的解釋

含貶義的谥號。引申指污蔑之詞。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三論‘文人相輕’》:“即使在那大文上列舉了許多對手的‘排擠’、‘大言’、‘賣友’的惡谥,而且那大文正可以通行無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惡谥是古代谥法制度中具有貶損性質的谥號,用于概括死者生平過失或負面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谥”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平事迹所給予的稱號”,而“惡谥”特指含貶義的稱號,如“厲”“炀”“纣”等,體現古代“蓋棺論定”的價值評判體系。

從曆史背景看,惡谥制度源于西周周公制谥,《逸周書·谥法解》載“谥者,行之迹也”,強調以谥號褒貶功過。例如周厲王因暴政被谥“厲”(殺戮無辜曰厲),隋炀帝因驕奢被谥“炀”(好内遠禮曰炀),均屬典型惡谥案例。這類谥號多由繼任君主或史官拟定,旨在警示後世統治者。

惡谥的評定标準遵循儒家倫理,如《禮記·檀弓》稱“谥以尊名,節以壹惠”,即僅取生平最顯著特征定谥。若死者有“殘民以逞”“壅遏不通”等行為,則按谥法歸入惡谥範疇。現代研究中,學者普遍認為惡谥兼具曆史批判功能與道德教化意義,是古代禮法結合的文化産物。

網絡擴展解釋

“惡谥”是古代谥法制度中的一種貶義評價,指對逝者(如帝王、貴族、大臣等)生前行為給予負面概括的稱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惡谥(拼音:è shì)指含有貶斥意味的谥號,用于批評逝者的過失或惡行。例如周厲王的“厲”字,即表示“殺戮無辜”“暴虐無親”。

  2. 評判标準
    谥號通常根據逝者的功過評定,惡谥的選定需符合特定标準。例如:

    • “幽”:如周幽王,因“動祭亂常”“淫德滅國”得此谥;
    • “靈”:如楚靈王,因“亂而不損”(擾亂國家但未亡國)得谥;
    • “厲”:如周厲王,因暴虐專橫、引發民怨得谥。
  3.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惡谥”可泛指對他人品行的污蔑性評價。如魯迅曾用該詞批評文壇攻擊行為,指“排擠”“賣友”等污名化标籤。

  4. 曆史意義
    惡谥制度體現了古代“蓋棺定論”的傳統,旨在警示後人。但因涉及政治鬥争,實際運用中可能帶有主觀色彩,需結合史料辯證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谥法分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毵毵暴縱備言鼈封逼戰撥嘴撩牙粗官怠媮丹幟斷線風筝發踴沖冠飛毂鳳采鸾章豐贍忿阋佛書服帖港腳衮黼寒痹颢汗黑檔和朗後步後約逭遁賈舶謹勤記取擊轅據理亢炎科征李郭同舟瀝懇命節默符木易披覆匹練乾蛋掐子傾離青袍禦史擒捉崎嶔曆落赇賂卻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屬兵思春祀紀啕氣天黥退故窩的無選弦望銜寃負屈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