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風地動儀的意思、候風地動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風地動儀的解釋

[seismograph in ancient China] 一種觀測地震的儀器,東漢張衡所造,今失傳

複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于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的測震儀器,其名稱可從漢語詞源角度解析為:"候"指觀測、預測,"風"既包含空氣流動現象,亦象征自然力量的不可見性,"地動"即地震,"儀"指科學儀器。整套名稱精準概括了該裝置"通過感應自然力量變化來預判地震方位"的核心功能(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科技史》)。

該儀器主體采用青銅鑄造,呈酒樽形制,直徑約2.7米。内部結構包含"都柱"慣性擺、八組曲柄杠杆機構,外部對應八條含銅珠的龍形機關,下置八隻蟾蜍承接銅珠。當特定方位發生地震時,相應龍口的銅珠便會墜落,實現"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的精準方位判斷(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科技文明特展》解說文獻)。

《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其驗證案例:138年隴西地震時,儀器成功捕捉到西方來震,标志着人類曆史上首次實現地震方位檢測。其設計理念融合了渾天說宇宙觀,将地震歸因于陰陽二氣的異常運動,這種樸素唯物主義認知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哲學(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校注本)。

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John Milne)在《地震學基礎》中評價,該裝置早于現代地震儀1700餘年建立慣性擺原理的雛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将其收錄為"世界重大科學發明檔案"(來源: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網絡擴展解釋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于公元132年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候風地動儀專用于檢測地震方位,由精銅鑄造,外形似酒樽,直徑約八尺(合現代1.8-1.9米),表面裝飾篆文、山龜、鳥獸等圖案。其名稱中“候風”指檢測動态,“地動”即地震。

二、結構與原理

  1. 外部構造:頂部隆起,周圍設八條龍首,分别對應東、南、西、北等八個方位,龍口含銅珠;下方對應放置八隻張口蟾蜍。
  2. 内部機制:核心為“都柱”(類似慣性擺),周圍有八組杠杆裝置(牙機)。地震波觸發都柱傾斜,通過杠杆聯動使對應方向的龍口張開,銅珠落入蟾蜍口中,以此判斷地震方向。

三、曆史意義與局限

四、現狀

原物已失傳,現代複原模型基于史料描述,實際工作原理仍存争議。

總結來看,候風地動儀體現了古代中國在機械制造和地震學領域的卓越智慧,被譽為世界地震監測技術的開創性發明。

别人正在浏覽...

鞞靫閉關絶市不猧不魀層見疊出側席雕廢釣藤訂庚防寒防畛蕃蕪風伯鳳蔔蜂屯奮心噶舉派宮主溝陌古心護阖活結蹇脩接軌結束語金雞獎舊疾卷頭語啃聲留名鑪橐毛坑梅祿猛可面紅面緑末利墨蒙女娲氏破律绮紛輕澹傾霣器宇辁材乳湩矢槀式好失足獸居霜飇輸倕樹嫡說解蘇辛逃突缇紫退伏文階吳公台無可那析圭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