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ismograph in ancient China] 一種觀測地震的儀器,東漢張衡所造,今失傳
複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于公元132年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候風地動儀專用于檢測地震方位,由精銅鑄造,外形似酒樽,直徑約八尺(合現代1.8-1.9米),表面裝飾篆文、山龜、鳥獸等圖案。其名稱中“候風”指檢測動态,“地動”即地震。
原物已失傳,現代複原模型基于史料描述,實際工作原理仍存争議。
總結來看,候風地動儀體現了古代中國在機械制造和地震學領域的卓越智慧,被譽為世界地震監測技術的開創性發明。
《候風地動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其中,候音讀作"hòu",風音讀作"fēng",地音讀作"dì",動音讀作"dòng",儀音讀作"yí"。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候風地動儀》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農業用語。它指的是通過觀察天氣變化、風向、地面振動等現象來判斷氣候變化的儀器。它可以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選擇適宜的時間播種、灌溉、收割等。
在繁體字中,候風地動儀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保留了原有的意義和形狀。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今有所不同。然而,《候風地動儀》作為一個較新的詞語,沒有古代特定的寫法。
以下是關于《候風地動儀》的例句:
農民利用候風地動儀來預測季節變化。
我們需要一個準确的候風地動儀來判斷是否適合出海。
組詞:候風、地動、風動、儀器、天氣
近義詞:氣象儀器、氣候觀測裝置
反義詞:不準确、隨意、沒有預測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