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言庸違的意思、靜言庸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言庸違的解釋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孔 傳:“靜,謀,滔,漫也。言 共工 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 蔡沉 集傳:“靜則能言,用則違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言庸違”是一個源自上古文獻的成語,現解析如下:

一、釋義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尚書·堯典》,原文載:“靜言庸違,象恭滔天。”東漢經學家鄭玄注:“靜,謀也;庸,用也。”指表面上言辭謙恭、謀劃得當,實際行為卻違背承諾或陽奉陰違。唐代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進一步闡釋:“口能順事,心則違之。”

二、語義特征

  1. 結構解析

    “靜言”指平靜溫言語,“庸違”意為實際作為與言辭相悖,構成“表面順從、本質抗拒”的對比關系。

  2. 感情色彩

    含強烈貶義,多用于批判僞善行為,《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歸類為“行為虛僞”類成語。

三、曆時演變 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擴展其應用場景:“不獨臣子欺君,凡飾非者皆可謂靜言庸違。”近現代學者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該成語保留了先秦漢語的使動用法特征。

四、現代應用 當代《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标注其常用于書面語體,多形容政治、商業等領域的表裡不一現象。例如:“某些政客靜言庸違,競選承諾多成空談。”

網絡擴展解釋

“靜言庸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形容語言善巧但行動違背,即“口是行非”。具體指表面上言辭動聽,實際行為卻與之相悖,帶有言行不一的貶義色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尚書·堯典》中的記載:“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三、結構與用法

四、應用場景

例如描述某人會議上侃侃而談支持環保,實際生活中卻鋪張浪費,即可用“靜言庸違”概括其矛盾表現。該成語適用于文學、評論等語境,強調言行反差。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姥白駒空谷班毛報驗别外炳煜不聽楚歌四面出門人出聘蹙沓德音萼緑紡車感到高愁規複瑰碩古終花甲昏頭搭腦護旗笳繁将相和甲殻動物假五百金城千裡敬諾景骛愧悅厘金局六庚日六月飛霜螺眉賣文綿繭冥緣敏悟沐澤難晦你貪我愛憵樸前楹翹企輕生驅傩攘雞沙袋上校釋法爽信思議鐵瓜錘同性土饅頭豚豚霧髩無何鄉洿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