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言庸違的意思、靜言庸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言庸違的解釋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孔 傳:“靜,謀,滔,漫也。言 共工 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 蔡沉 集傳:“靜則能言,用則違背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靜言庸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形容語言善巧但行動違背,即“口是行非”。具體指表面上言辭動聽,實際行為卻與之相悖,帶有言行不一的貶義色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尚書·堯典》中的記載:“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三、結構與用法

四、應用場景

例如描述某人會議上侃侃而談支持環保,實際生活中卻鋪張浪費,即可用“靜言庸違”概括其矛盾表現。該成語適用于文學、評論等語境,強調言行反差。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言庸違》的意思

《靜言庸違》是指在一種言辭中,既不過于激烈、沖動,也不過于庸俗、低俗,保持一種溫和的态度。它要求在言辭中既要有充分的思考和深意,又要避免過于沖突或無意義的言論。

《靜言庸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靜言庸違》的拆分為:青(部首為靑)+言(部首為言)+庸(部首為廣)+違(部首為辶)。

其中,青的筆畫數為8,言的筆畫數為7,庸的筆畫數為9,違的筆畫數為9。

《靜言庸違》的來源

《靜言庸違》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儒學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誠實、謙虛、溫和的态度與人交流或表達意見,能夠更容易達成共識、化解沖突。

《靜言庸違》的繁體

《靜言庸違》的繁體寫法為「靜言庸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青的古代寫法為「靑」,違的古代寫法為「迆」。

《靜言庸違》的例句

1. 我們不應該在讨論問題時采取激烈的言辭,應該靜言庸違,以理性和思考來表達我們的觀點。

2. 在處理糾紛時,雙方應該保持靜言庸違的态度,通過對話和妥協解決問題。

《靜言庸違》的組詞

靜言、庸違、靜庸、言違。

《靜言庸違》的近義詞

靜默、言辭適中、庸俗、中庸。

《靜言庸違》的反義詞

激烈言辭、沖動、極端、無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