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贲羊的意思、贲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贲羊的解釋

傳說中的土中怪獸。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二:“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中之怪,龍,罔象;土中之怪,曰賁羊。”按,《國語·魯語下》作“土之怪曰羵羊”;《史記·孔子世家》作“土之怪墳羊”;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九作“土之怪為獖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贲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其釋義主要源于古代文獻與權威辭書,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贲羊(音同“奔羊”)指傳說中藏于土中的精怪,形态似羊而善奔走,常被視為地底異象的象征。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傳說中的土中怪獸,羊形,能遁地而行。”詳見《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頁)。


二、文獻溯源與典故

  1. 《國語》記載

    春秋時期史書《國語·鄭語》載:“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其中“夷羊”即“贲羊”的異寫,被視為預示王朝興衰的征兆。

  2. 《搜神記》演繹

    東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描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地下有羊,名曰贲羊。”将其歸類為地下精怪,與“地狼”并列。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傳統五行學說中,贲羊屬“土中之精”,代表大地的異常變動。古人認為其出現與地震、戰亂等災異相關,如《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淮南子》雲:“贲羊,土精也,掘地得之,其狀如羊。”其形象承載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原始認知與吉兇預兆觀念。


四、學術考辨

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提出:“贲羊或作獖羊,蓋土怪也。”指出其名稱的異寫現象及本質屬性。現代學者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進一步考釋,認為贲羊是“土伯”(地下之神)的化身之一,與先秦地祇信仰密切相關。


五、與其他精怪的關聯

贲羊常與“商羊”(水災之兆)、“羵羊”(春秋魯國所獲土怪)等并提,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精怪體系中的“羊形靈物”分支,反映了先民對羊圖騰與土地崇拜的融合(參考《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孔穎達疏)。


文獻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引證《漢語大詞典》《國語》《搜神記》《史記正義》《爾雅義疏》《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及《左傳》注疏等權威典籍,釋義與考據均基于傳統文獻與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贲羊”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1. 古代傳說中的土中怪獸
    這是更常見且文獻支持較多的解釋。

    • 出自《搜神記》《國語》《博物志》等古籍,名稱在不同典籍中有差異,如“羵羊”“墳羊”“獖羊”等。
    • 晉代幹寶描述其為“土中之怪”,形态可能與羊相關但非真實生物,屬于志怪傳說中的異獸。
  2. 形容膽小怕事的性格(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認為“贲”指皮毛斑駁的羊,引申為性格怯懦、缺乏冒險精神。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的引申或誤傳。

建議注意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昂氣百家譜八屯兵精糧足蟲螘大内導達導谀斷發度程獨角噸級憤發封口諷職寡過顧成果決過語呵禁恨海黃團幻心悔過渾粹兼丁講拜堅密郊尹濟度九虎聚砂跼足臘肥琅璆淩穢柳媚花明流水行雲隆望絡驿不絕落英買納慢步盲人扪燭馬奴綿羢明昌婆家謙幼融釋貫通沙壇生器實績書袋思政怗懘鐵掃帚務求絃筦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