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 清 官名。 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 永樂 後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後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别授以編修、檢讨等職;其餘則為給事中、禦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 明 代重翰林, 天順 後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常”。參閱 清 福格 《聽雨叢談》卷六。參見“ 庶常 ”。
庶吉士是明、清兩代翰林院内的特殊官職,其名稱源自《尚書·立政》中的“庶常吉士”,意為衆多常任的祥善之士。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含義
庶吉士一詞取自《尚書》的“庶常吉士”,原指各官皆為才德兼備之人。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開始設立,最初指進士在六科及各部院觀政學習的職位,後于永樂二年(1404年)專屬翰林院。
制度演變
明初進士需在各衙門“觀政”實習,其中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臣機構者改稱庶吉士。永樂後形成定制,成為翰林院培養高級文官的機制。
核心職責
庶吉士非正式官員,主要負責起草诏書、講解經籍、撰寫文書等,實為皇帝的近臣智囊團。這些工作使其能直接接觸權力中樞,積累政治經驗。
選拔标準
每科進士中選文學優等及善書法者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無固定名額或周期,需經嚴格考核。
散館考試
三年學習期滿後,通過考試分為兩等:優者留翰林院任編修、檢讨(即“留館”),次者外放為給事中、禦史或州縣官(即“散館”)。
政治地位
明代有“非翰林不入閣”的傳統,庶吉士被視為“儲相”(未來内閣首輔的儲備人才)。例如張居正、徐階等名臣均出身庶吉士。
庶吉士制度反映了明清科舉制度的精細化,通過翰林院集中培養精英,強化了文官集團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其選拔機制也為寒門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成為中央集權的重要支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及《聽雨叢談》《尚書》等文獻。
庶吉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出身庶民家庭的讀書人,也可以泛指沒有成為官僚而仍以讀書為業的人。庶吉士通常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學識。
庶吉士的拆分部首為廣(庚),拼音為"shǔ"。它的總筆畫數為17筆。
庶吉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用來形容庶民出身卻有德行才能的人。後來,庶吉士就成為一個通用的稱呼,用來形容從庶民家庭出身的讀書人。
庶吉士的繁體字為「庶佶士」。
在古代,庶吉士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庶吉士的"庶"字有一種古體字形,其底部的"由"字旁在古代寫法中會寫作"田"字旁。
1. 他雖然從庶吉士出身,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傑出的文學家。
2. 這本書是庶吉士們愛讀的經典之作。
庶吉士可以通過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庶民:指普通百姓,即不屬于貴族的人群。
2. 吉祥:形容好運或喜慶的事物。
3. 士人:指讀書人或有學識的人。
庶吉士的近義詞有:士子、書生、秀才。
庶吉士的反義詞有:貴族、官僚、權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