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庶吉士的意思、庶吉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庶吉士的解釋

明 、 清 官名。 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 永樂 後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後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别授以編修、檢讨等職;其餘則為給事中、禦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 明 代重翰林, 天順 後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常”。參閱 清 福格 《聽雨叢談》卷六。參見“ 庶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庶吉士是中國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的特殊官職,始設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該稱謂源自《尚書》"庶常吉士",意指具備多種才能的賢良之士,主要負責翰林院文獻編纂、诏書起草及帝王經筵講讀等工作。庶吉士需通過殿試後參加"館選"考試選拔,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年,經考核優異者可留任翰林編修、檢讨等職,被視為儲相培養對象。

清代沿襲此制,據《清會典》記載,每科進士中僅二甲前十名左右能入選庶吉士。他們除參與國史編纂外,還需研習滿文以備邊疆事務。著名曆史人物張居正、曾國藩等均出身庶吉士,該制度實際承擔着高級文官培養功能,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科舉改制後廢止。

現代漢語詞典中,"庶吉士"作為曆史詞彙被定義為明清翰林院短期職位,特指科舉進士中選拔的候補高級官員,該解釋可見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曆史詞條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庶吉士是明、清兩代翰林院内的特殊官職,其名稱源自《尚書·立政》中的“庶常吉士”,意為衆多常任的祥善之士。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1. 詞源與含義
    庶吉士一詞取自《尚書》的“庶常吉士”,原指各官皆為才德兼備之人。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開始設立,最初指進士在六科及各部院觀政學習的職位,後于永樂二年(1404年)專屬翰林院。

  2. 制度演變
    明初進士需在各衙門“觀政”實習,其中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臣機構者改稱庶吉士。永樂後形成定制,成為翰林院培養高級文官的機制。


二、職責與選拔

  1. 核心職責
    庶吉士非正式官員,主要負責起草诏書、講解經籍、撰寫文書等,實為皇帝的近臣智囊團。這些工作使其能直接接觸權力中樞,積累政治經驗。

  2. 選拔标準
    每科進士中選文學優等及善書法者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無固定名額或周期,需經嚴格考核。


三、考核與出路

  1. 散館考試
    三年學習期滿後,通過考試分為兩等:優者留翰林院任編修、檢讨(即“留館”),次者外放為給事中、禦史或州縣官(即“散館”)。

  2. 政治地位
    明代有“非翰林不入閣”的傳統,庶吉士被視為“儲相”(未來内閣首輔的儲備人才)。例如張居正、徐階等名臣均出身庶吉士。


四、曆史意義

庶吉士制度反映了明清科舉制度的精細化,通過翰林院集中培養精英,強化了文官集團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其選拔機制也為寒門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成為中央集權的重要支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及《聽雨叢談》《尚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吖吖闇記把背百裡才辦吏襃賞不蔓不支儳焉乘淩寵靈愁緒觸鹿詞形黛紫法炬梵王燈犯威妃匹風扇豐整佛眼佛心鶴舉橫江紅燒肉火隊鹼鹵狡筭集居九鎖極欲擊越倦勤刻覈饋贽樂心量才而為聊叙臨迩祃祭滿江紅(怒發沖冠)怕事旗籍欽賢館厹猶絨羽商嶺十指有長短疏籁頌古非今綏慰宿聞陶泓貼親稊田維摩诘吳歌五色衣無信憸子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