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口含火炬。《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漢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三八:“蘭膏停室,不思銜燭之龍。” 隋 薛道衡 《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
(2).指口含蠟燭。《舊唐書·西戎傳·高昌》:“ 文泰 又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餘,性甚慧,能曳馬銜燭。”
“銜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神話意象
指“口含火炬”,常用于描述神話中的“燭龍”形象。據《楚辭·天問》及漢代王逸注,傳說西北幽冥之地無日光,有神龍銜火炬照亮該區域。這一意象在文學中常象征光明驅散黑暗,如晉代陸機《演連珠》提到“銜燭之龍”,隋代薛道衡詩中亦有“徹夜龍銜燭”的描述。
現實指代
字面意為“口含蠟燭”,見于曆史文獻。例如《舊唐書·西戎傳》記載,高昌國曾進獻能“曳馬銜燭”的靈犬,描述其口含蠟燭的行為。
該詞頻繁出現在詩詞中,強化了其意境:
需注意語境差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引申義,例如是否隱喻光明、時間或神力。
銜燭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牽引蠟燭,意味着拼命追求學問,刻苦研究。
銜燭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11。
銜燭最早出現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形容謹慎細心地學習,類似于在學習中扛着一盞蠟燭。
繁體字為鑒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銜燭的寫法稍有不同,常寫作銜燭。
他在學術研究上銜燭夜讀,終于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銜燭之功(指通過刻苦努力取得的學術成就)、銜燭直書(形容寫字工整、認真)。
苦心鑽研、勤奮學習。
不求進取、怠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