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支的意思、戟支的詳細解釋
戟支的解釋
亦作“ 戟枝 ”。戟上橫出的刃。《後漢書·呂布傳》:“ 布 即一發,正中戟支。”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非有心於蜓翼,豈留情於戟枝?” 唐 劉禹錫 《春日退朝》詩:“戟枝迎日動,閣影助松寒。”
詞語分解
- 戟的解釋 戟 ǐ 古代一種合戈、矛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鈎戟。戟指。鐵戟。青銅戟。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支的解釋 支 ī 撐持,伸出,豎起:支撐。支援。體力不支。 受得住:樂不可支。 領款或付款:支付。 調度,指使:支使。支應。支着兒。 附屬于總體的一個部分:總支。支流。支離。 〔地支〕曆法中用的十二個字:子丑寅
專業解析
戟支,又稱“戟枝”或“戟柲”,是中國古代兵器“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戟的橫出旁枝部分。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戟支指戟頭側向伸出的鋒刃分枝,與頂端的矛狀主鋒(戟刺)共同構成戟的核心殺傷結構。其形制多為橫向或斜向的月牙形刀刃(稱“戟援”),兼具鈎割、啄擊功能,使戟成為可刺、可啄、可鈎的多用途長兵器。例如《周禮·考工記·冶氏》鄭玄注:“戟,今三鋒戟也……内長四寸,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其中“援”即指側向的戟支部分。
二、形制與功能
- 結構特征
- 材質:青銅或鐵制鋒刃,後端有“胡”(帶穿孔的彎曲部分)用于固定于戟柲(長杆)。
- 形制:早期為單側支(如商周“十字形戟”),戰國後出現雙側對稱戟支(“蔔字形戟”),漢代演變為“雄戟”的複雜分支結構。
- 實戰用途
- 鈎斫:橫向刃口可鈎拉甲胄、斬馬腿(《釋名·釋兵》:“戟,格也,旁有枝格也。”)。
- 啄擊:刃尖用于穿刺,配合主刺形成多向攻擊(《墨子·備城門》載守城戟“長斧、長椎、長茲”中的“茲”即指戟支)。
三、文獻佐證
- 《說文解字》:“戟,有枝兵也。”段玉裁注:“枝者,柲之旁出如枝。”
- 《楚辭·國殇》:“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毂兮短兵接。”王逸注:“或曰‘吳戈’當作‘吳科’,即戟支别名。”印證戟支為近戰核心部件。
- 考古實證: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戰國鐵戟,其側枝與主刺夾角呈90度,印證“旁枝格鬥”功能(《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卷》)。
四、詞義演變
“戟支”在唐代後隨戟的實戰衰落轉為儀仗用具,但文學意象延續。如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其中“紅旗”即指代戟支裝飾,象征軍陣威嚴。
權威參考來源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賀詩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文物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戟支”是古代兵器“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戟上橫向伸出的刃部,是戟區别于其他長柄武器的關鍵結構。該詞亦作“戟枝”,兩種寫法可通用。
二、詞源解析
- 戟的構造:由直刃(槍尖)和橫刃(戟支)組成,形如「十」字。橫刃既可勾割又能刺殺,這種設計最早見于商代青銅戟。
- 文字演變:古代典籍中“支”與“枝”常互通,如《後漢書·呂布傳》記載呂布射中戟支化解争鬥的典故,此處即指橫刃部分。
三、文學用例
- 北周庾信《馬射賦》用“豈留情於戟枝”展現兵器細節
- 唐代劉禹錫《春日退朝》中“戟枝迎日動”生動描繪了朝堂儀仗場景
四、延伸知識
戟支的特殊構造使其成為古代儀仗隊常用兵器,如唐代皇宮衛隊的門戟,橫刃在陽光下會産生獨特光影效果,故有“戟影”、“戟枝”等詩化表達。
注: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戟支的形制演變,可查閱《中國古兵器圖錄》等專業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百漏船半日制學校背曲腰躬辨色筆底生花箔幛孱頭刬車産門禅要傳宣邨塾大蟲不吃伏肉大逆得案釣羅鬥麗斷鼇立極恩威并行凡身高枝古怪沽譽買直漢陽造環複皇情鬟雲火鳳家法劍及屦及艦艇急龍車九溪剀直可目空床狂禅淋巴邁勳麼道默口能品扒糕披沙揀金譜叙訖竟瓊花露然即認死扣子潸流生産關系時利施耐庵素門縮衄同奬團體操笑筵歌席斜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