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琵琶的意思、琵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琵琶的解釋

[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筝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制,曆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詳細解釋

(1).彈撥樂器。初名批把,見《釋名·釋樂器》。此類樂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漢 代傳入我國。後經改造,圓體修頸,有四弦、十二柱,俗稱“秦漢子”。一說,我國 秦 末,百姓苦 長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見 晉 傅玄 《〈琵琶賦〉序》。) 南北朝 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入我國,四弦,腹呈半梨形,頸上有四柱,橫抱懷中,用撥子6*彈奏,即現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來經不斷改進,柱位逐漸增多,改橫抱為豎抱,廢撥子,改用手指彈奏。現今民間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稱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後者能彈奏所有半音,技法豐富,成為重要的民族獨奏樂器。

(2).指彈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語林·識鑒》:“﹝ 王蝺 ﹞又見 康崑崙 彈琵琶雲:‘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也。’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為琵,合手向内為琶,怎的為挑,為弄,為勾,為撥:--指使的他按譜徵歌都學得心手相應。”

(3).魚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鲸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鮫鯔琵琶。” 劉逵 注:“琵琶魚,無鱗,其形似琵琶,東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海魚千歲為劍魚,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鳴,因以名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琵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琵琶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具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其名稱和形态均蘊含獨特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1. 名稱由來
    “琵琶”二字源于古漢語中的彈奏技法:右手向前彈為“琵”,向後挑為“琶”。早期亦稱“批把”,漢代《釋名·釋樂器》記載其名與騎射文化相關,形容馬上彈奏時的推、引動作。

  2. 結構與材質
    琵琶為木制或竹制,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早期用絲線,現多用金屬或尼龍)。琴頸與面闆設“相”和“品”以确定音位。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撥。

  3. 曆史發展
    起源于秦朝,西漢時結合筝、築改良,經魏晉至隋唐定型。唐代以前,“琵琶”泛指魯特琴族彈撥樂器(如阮、月琴等),後逐漸專指曲項梨形琵琶。

  4. 文化地位
    作為“彈撥樂器之首”,琵琶可獨奏、伴奏或合奏,廣泛用于傳統音樂及詩詞意象(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

若需了解更全面的發展脈絡或演奏技巧,可查閱相關音樂史文獻或專業教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琵琶》的意思

《琵琶》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主要用來指代一種古代樂器。琵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外形類似于現代的吉他,有四根漸變的絲弦。它在古代音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琵琶的部首和筆畫

琵琶的部首是玉,共有七個筆畫。

琵琶的來源和發展

琵琶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西域地區,傳入中國以後逐漸流傳開來。在唐朝時期,琵琶成為宮廷樂器,并逐漸發展為民間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後,琵琶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都有所發展和演變。

琵琶的繁體字

繁體字“琵琶”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曆史記載,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定差異。在古代,琵琶也可以寫作“枇枇骊”等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規範化,琵琶的字形也穩定下來,并沿用至今。

琵琶的例句

1. 他手握琵琶,娓娓彈奏,引得衆人陶醉。
2. 漢字書法家用毛筆寫下了一張精美的“琵琶”字。

琵琶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琵琶音、彈琵琶、琵琶曲、竹琵琶、彈奏琵琶。
近義詞:弦樂器、吉他、古筝。
反義詞:鼓、笛子、二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