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輯集掇拾。《新唐書·劉子玄吳兢等傳贊》:“雖論著之人,隨世裒掇,而疏舛殘餘,本末颠倒。”《新唐書·令狐峘傳》:“撰《玄宗實録》,屬《起居注》亡散, 峘 裒掇詔策,備一朝之遺。”
“裒掇”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裒”與“掇”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裒”意為聚集、輯錄(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如《詩經·周頌》中“裒時之對”即指聚合;“掇”本義為拾取、摘取(來源:《說文解字》),如《詩經·芣苢》“薄言掇之”即采撷之意。二字組合後,“裒掇”特指系統性地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多用于學術語境,例如《宋史·藝文志》載“裒掇舊聞,網羅散逸”,即指對散佚文獻的輯錄工作。
該詞在實際使用中強調收集過程的嚴謹性與成果的完整性,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述“裒掇之功,足資考鏡”,突顯其學術價值。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古籍整理、文獻學研究領域仍具專業表達價值(來源: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語料庫》)。
"裒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根據權威詞典解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拼音:póu duō 構成:由"裒"(聚集)和"掇"(拾取)兩個動詞并列組合而成,屬于同義複詞結構。
二、核心釋義 指輯集、整理散佚資料的行為,特指對文獻進行系統性的收集與編纂。如《新唐書》記載的"裒掇诏策"即指整理诏令文書。
三、典籍用例
四、注意事項 該詞易與發音相近的"撺掇"(cuān duo,意為慫恿)混淆。需結合語境區分:前者側重文獻整理,後者側重鼓動行為。
媪妪阿枉暴突北寺貝斯開灣鞭辟近裡禀控冰盆伯考不奈殘杯長嘷鍛淬恩愛恩言俄語奉箕箒廣解榖紙薨殂紅糟家法兼就健馱羅經院擊琴饑驅叩門繼興絕唱蹶踬钜室刻怪搕詐淩晨淩掩隸事龍颔露檄呂祖師厖鴻慢滕滕牛衣破廢前腳後腳佥小傾頽如臨大敵如晤蓐蟻三虞賞直瞬瞚松鶴體育課頭朝下腽肭獸險韻小茴香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