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殂的意思、薨殂的詳細解釋
薨殂的解釋
指王侯之死。 三國 魏 曹植 《任城王诔》:“凡夫愛命,達者狥名;王雖薨殂;功著丹青。”《晉書·王導傳》:“方賴高謨,以穆四海;昊天不弔,奄忽薨殂。” 唐 元稹 《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憫悼。”
詞語分解
- 薨的解釋 薨 ō 〔薨薨〕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如“蟲飛薨薨”。 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殂的解釋 殂 ú 死亡:殂落。殂謝。殂隕。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薨殂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薨”與“殂”二字組成,均表示死亡,特指古代社會上層人物的逝世,帶有鮮明的等級色彩和莊重意味。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薨殂指古代諸侯、高級官員或皇室成員的死亡。該詞強調死亡主體的尊貴身份,是封建禮制中區分社會階層死亡的專用詞彙。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合成詞的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 薨:《說文解字》釋為“公侯卒也”,專指諸侯或等同爵位者的死亡。《禮記·曲禮下》明确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可見其嚴格的使用範圍。
- 殂:《說文解字》注為“往死也”,泛指死亡,但古籍中多用于尊者。如《尚書·舜典》載“帝乃殂落”,指帝王之死,後引申為對地位顯赫者死亡的婉辭。
二、字源與文化内涵
- 等級性:古代對死亡的稱謂存在嚴密的等級劃分。“薨殂”連用強化了死者身份的高貴性,常見于史書、碑銘中對王侯将相逝世的記載。
- 禮儀性:該詞屬“諱言”(避諱直接說“死”的委婉語),體現古代禮制對死亡表述的規範化要求。如《唐六典》規定“凡喪,二品以上稱薨”,可見其制度約束力。
- 合成詞演變:二字同義複用,屬古漢語常見構詞法(如“崩殂”“殂落”),既加強語義又體現莊重感。唐宋文獻中“薨殂”多用于追述前代貴族之亡,如《資治通鑒》載“王薨殂,國中哀恸”。
三、使用場景與文獻例證
該詞主要見于史籍、典章及文言作品:
- 史書應用:《新唐書·太宗本紀》記“河間王孝恭薨殂”,指郡王之死。
- 典章制度:《宋史·禮志》載“親王薨殂,辍朝五日”,規定喪儀規格。
- 文學表達:王安石《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用“公薨殂兮天子恻”,彰顯逝者地位。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釋“薨”“殂”字條。
-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四《曲禮下》。
- 李林甫《唐六典》(中華書局),卷十八“司勳郎中”條。
-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卷二《太宗本紀》。
-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卷一百二十三《禮志二十六》。
網絡擴展解釋
“薨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王侯或顯貴人物的死亡。以下是詳細解釋:
1.讀音與結構
- 讀音:hōng cú(ㄏㄨㄥ ㄘㄨˊ)。
- 結構:由“薨”和“殂”組成,均為死亡義的動詞,但“薨”特指王侯之死,而“殂”泛指死亡。
2.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指王侯或封爵高官的去世。
- 語義側重:兩字連用強化了身份的尊貴性,區别于普通人的“死”或“卒”。
3.曆史背景與用法
- 等級制度:根據《禮記·曲禮》記載,周代對不同身份者的死亡有嚴格稱謂:
- 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 聲訓解釋:“薨”的讀音象征較小規模的山崩聲,暗含諸侯地位低于天子。
4.文獻例證
- 三國時期:曹植《任城王诔》中“王雖薨殂,功著丹青”。
- 唐代:元稹《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提及“忽焉薨殂”。
5.相關詞彙
- 近義詞:薨殁、薨逝、薨背。
- 區别:“薨殂”更強調死亡事件的莊重性,多用于官方文書或史書記載。
若需查閱更多古籍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顔氏家訓》《晉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本科别開蹊徑玢豳丙丁伯奇鸧鸹猖悖倒敗道貌岸然點媂颠颠帝女桑對空射擊翻腸倒肚風壺風生風媧挂漏故官鬼鬼魆魆鼓楫過磅顧委駭鷄犀還轅合甲虎符賄買活菩薩獲索節止礦區懶猴瘣木瀝陳烈鑽淩迸陵诳璘藉理世六候蘆荻鳴枹名動天下摩監那畔噗嗵請服棄權蛐蛐罐柔氣失單豎旗杆退撄無丁字無妄之福相配險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