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酒糟。可用作調味品。 宋 陸遊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并缹粥。”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江 南 閩中 公私醖釀,皆紅麴酒,至秋盡食紅糟,蔬菜魚肉,率以拌和,更不食醋。”
紅糟是源自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副産品,具有獨特風味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紅糟是紅曲酒(或黃酒)釀造過程中過濾酒液後剩餘的紅色酒渣,主要由糯米和紅曲菌發酵而成。其名稱中的“紅”源于紅曲菌産生的天然紅色素,“糟”則指酒渣。福建地區是紅糟的主要産地,尤其在閩菜中占據重要地位。
紅糟的使用可追溯至宋代,《雞肋編》記載閩地人用其腌制食材,陸遊詩中亦有“最愛紅糟并缹粥”的描述。朱熹也曾提及福州紅糟,印證其作為傳統調料的悠久曆史。
在成語中,“紅糟”偶被比喻為無用之物(如),但實際應用中更多體現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符號。
如需了解具體菜譜或古籍原文,可參考、4、5等來源。
紅糟是指一種由紅曲(由紅曲黴發酵制成的紅色酒曲)制成的米飯酒,也叫紅米酒,色澤紅亮如瑪瑙。它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米酒,在江南地區特别流行。
紅糟的拆分部首是纟(紅的部首)和米(糟的部首),共計10個筆畫。
紅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釀造紅糟。紅糟在宋代流傳得尤為廣泛。它的制作技藝傳承至今,成為獨具特色的釀酒傳統。
紅糟的繁體字為「紅糟」。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紅糟通常寫作「紅艄」,這個寫法可以在一些古代文獻中看到。
1. 廚師正在制作紅糟雞。 2. 醉樓自家釀造的紅糟味道獨特。
紅糟酒、紅糟雞、紅糟蒸飯、紅糟湯、紅糟炖肉。
紅曲、紅米酒。
白糟、酒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