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怪的意思、刻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怪的解釋

責備。《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聞此悵然,深自刻怪。”《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刻,怪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1.基本釋義

“刻怪”意為責備,常用于表達對自身或他人行為的反思與批評。拼音為kè guài,注音為ㄎㄜˋ ㄍㄨㄞˋ。

2.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中孫權所述:“聞此悵然,深自刻怪。” 意為因聽聞某事而心生不安,進而自我責備。
《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引用了此句,胡三省注解“刻,怪也”,進一步明确“刻”與“怪”同義,均含責備之意。

3.用法與語境

4.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網絡釋義)補充“刻怪”可解為“大怪也”,即嚴重的責怪,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人引申。

5.相關成語

與“刻怪”相關的成語包括“見怪不怪”“怪模怪樣”等,但語義關聯較弱,更多體現“怪”字的其他用法。

“刻怪”是古漢語中表示“責備”的詞彙,多見于史書與注釋,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其核心含義可通過《三國志》及胡三省注疏明确,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文獻謹慎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怪

刻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刻(kè)和怪(guài)。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字的部首是刀,怪字的部首是心。刻字的筆畫數有七畫,怪字的筆畫數為八畫。

來源

刻怪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出現。它指的是人們在一棵大樹上刻畫人物形象,使得樹上的形象與現實中的人物非常相似,甚至可以傳達出人物的特點和情感。

繁體

刻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刻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刻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改變,而怪字則是用「天」和「一」的組合來書寫。

例句

1. 他能夠刻怪,使得樹上的形象栩栩如生。

2. 這幅畫像仿佛刻怪一般,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畫得十分細膩。

組詞

刻苦、怪癖、刻意

近義詞

刻畫、刻劃、雕刻

反義詞

紀實、真實、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