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 古國名。也譯作“健陀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健馱羅 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八百餘裡,東臨 信度河 。” 遼 希麟 《續一切經音義》卷三:“ 乾陁羅 ,上音虔。舊雲 健馱羅 。此雲持地。昔此國多有得道聖賢住持其境,不為他國侵害故也。又雲香氣遍,謂此國多生香氣之花,遍其國内,以為名也。其國在 中印度 中, 北印度 南境也。”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如同是說一切有部,流行于東方 迦濕彌羅 和流行于西方 健陀羅 的就很不一樣。”按,今 ********* 之 喀布爾 、 坎大哈 以東,及 巴基斯坦 之 白沙瓦 ,皆 健陀羅 故地。當 印度 阿育王 宏揚佛法時,曾遣僧傳教于其地,其佛教藝術極著名,號曰 健陀羅 藝術。
健馱羅(Gandhāra)是古代印度西北部的重要文化地理概念,其名稱源自梵語,意為“芳香之地”。作為佛教藝術史上的核心術語,它特指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盛行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至阿富汗東部一帶的佛教造像藝術流派。該詞在漢語典籍中最早見于《大唐西域記》,玄奘将其音譯為“健馱邏”,後演變為現代通用的“犍陀羅”或“健馱羅”。
健馱羅藝術融合了希臘化雕塑技法與印度佛教主題,形成了佛陀形象首次具象化的藝術風格。其造像特征包括波浪卷發、深目高鼻的希臘化面容,以及通肩式袈裟的寫實衣紋表現。這種風格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早期佛像創作産生了直接影響。
在佛教典籍中,健馱羅地區被記載為《增一阿含經》所述“十六大國”之一,《那先比丘經》更詳細描述了該地區與希臘化王國間的文化交流。現代考古發現,如大英博物館藏的健馱羅佛陀立像(編號1895,1022.1)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浮雕《佛陀誕生圖》,均印證了文獻記載的藝術特征。
“健馱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佛教術語中的含義
原為佛教經典中的詞彙,意為“正直的人”,形容思想、行為、言語正直誠實的人。現代漢語中,常用來描述人性格或行事風格的正直特質,如“他為人健馱羅,深受信賴”。
古國名稱
指亞洲古國“健陀羅”(梵語Gandhara的音譯),其疆域涵蓋今阿富汗喀布爾、坎大哈以東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其地理位置“東臨信度河”,并描述其疆域範圍。
佛教藝術關聯
該地區因印度阿育王傳播佛教而聞名,發展出獨特的“健陀羅藝術”,融合希臘與印度風格,對佛像雕刻影響深遠。佛教經典《續一切經音義》提到此地因“香氣遍”得名,暗示其文化繁榮。
補充說明
啊喲搬動别集并耦碧水部轄敕厲低頭哈腰恩允豐融風藻港口吞吐能力高效能國醫核産江黃驚急力九死厄峻崄快要诳謾拉下馬斂饬良俦嶚峣令妻鱗切俚儒幕僚謙揖棋錯一着,滿盤皆輸晴川閣輕載親政丘宇求雨權策區寓攘步三仕生鬼舌戰拾青紫束阨甜淡提齁徒處駝雞王陵戆枉謬危覆卧佛寺無所忌諱纖白享樂主義稀飯悉甲徙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