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作“蓐螻蟻”。《戰國策·楚策一》:“ 安陵君 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 鮑彪 注:“願為蓐以辟二物。蓐,陳草也。”謂願舍身而為王效勞于地下。後因以指對帝王忠心耿耿。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序:“一辭天闕,奄隔 鼎湖 ,空有攀龍之心,徒懷蓐蟻之意。”
“蓐蟻”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君臣忠誠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戰國時期,楚王近臣安陵君曾表忠心:“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蝼蟻”,意為願在楚王死後,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墊席(“蓐”即草墊),防止蝼蟻侵害楚王遺體,以此表達誓死效忠的決心。
隋代薛道衡在《隋高祖頌》序文中化用此典:“徒懷蓐蟻之意”,借以表達對君主的追念與未竟忠志的遺憾,可見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象征意義。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言文或曆史研究語境中。
蓐蟻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盲目行動,缺乏長遠計劃”。拆分部首為“艹”和“虍”,筆畫數為13。該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昔造物者之言曰:‘猿狙有為,蓐蟻恬無聞。”其中“蓐蟻”形容了猿狙的盲目行動,無所作為。
在繁體字中,“蓐蟻”保持了相同的形狀,但是筆畫數略有不同,為14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代“蓐蟻”中的“蟻”字寫作 “虍+毛”,而現代寫作 “蟲+毛”。這種寫法在更早的甲骨文中也有出現,但現代契約式書寫的規範使用的是現代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整天沒有計劃、沒有目标,這種行為就像是一群蓐蟻。”
組詞:蓐食(嗜好睡眠)
近義詞:盲目、浮躁
反義詞:謀劃、周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