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考的意思、伯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考的解釋

對已故伯父的稱呼。《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甲午, 魏 主尊 彭城武宣王 為 文穆皇帝 ,廟號 肅祖 ;母 李妃 為 文穆皇後 。将遷神主於太廟,以 高祖 為伯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考是漢語中對已故伯父的書面敬稱,其釋義可從語義結構、曆史文獻、文化淵源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伯"在親屬稱謂中指兄弟排行中的長者,《爾雅·釋親》載"父之兄曰伯父"(中華書局《爾雅注疏》)。"考"本為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雲"生曰父,死曰考",後詞義擴展至其他已故男性長輩。

二、典籍用例 該稱謂始見于明代文獻,張自烈《正字通》釋"伯考"為"今人稱亡伯曰伯考",反映明代宗法制度下的親屬稱謂體系。清代梁章钜《稱謂錄》将"伯考"納入家族祭祀稱謂系統,與"顯考""祖考"形成層級關系。

三、文化功能 在傳統五服制度中,伯考作為"期親"(一年喪服)的服制對象,《儀禮·喪服》記載"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皆服期,體現宗法社會對旁系血親的倫理規範。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墓碑銘文、族譜記載等正式場合,承載着追思先輩與維系宗族記憶的雙重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伯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資料進行辨析:

一、親屬稱謂(主流解釋) 指對已故伯父的尊稱,多用于古代文獻。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北魏時期将高祖稱為“伯考”,即視作已故伯父來祭祀。該用法在漢典、辭海等工具書中被列為核心釋義。

二、成語典故(少數文獻記載)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中,“伯考不肖,以敗其宗”記載了魯國貴族伯考因思慮不周導緻宗廟被毀的故事,後引申為因考慮不周全而犯錯的成語。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需注意語境差異。

辨析建議:

  1. 現代使用中,親屬稱謂的解釋更常見;
  2. 若在古籍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3. 作為成語使用時,建議标注文獻出處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俄羅斯半合兒碧浔參謝恻隱之心禅榻潮熱塍畎從意村上登望典常彫斵绖皇跌踒笃痾煩瑣哲學敷顯付仗稿案鈎加構媒關聯詞耗羨和鈴诘早輯屦計局靖節金岫迥然不群鞠茂草鞫情刲腴擊鮮拉擸累日連歳零毀蠻鞭孃子評劇噗噗聲乾瘠券要髯奴上浮善柔沈吟不決書郵素分茶邃清田主子偷青文書我黼子佩武昌春柳無憂無慮遐方絶域顯王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