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raise] 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後漢書·許劭傳》
(1).品評的話題、内容。《後漢書·許劭傳》:“ 劭 與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 汝南 俗有‘月旦評’焉。”
(2).謂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東坡畫像贊》:“此讚品題 文忠 ,亦能确當。”
(3).觀賞;玩賞。 唐 暢當 《蒲中道中》詩之二:“古刹栖柿林,緑陰覆蒼瓦。歲晏來品題,拾葉總堪寫。” 明 王九思 《山坡羊·春遊》曲:“垂楊影裡青驄繫,倚杖藜,春光細品題。” 清 鈕琇 《觚賸·石言》:“主人方盤礴其(硯石)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
(4).對詩文書畫等的評論。亦指詩文書畫上的題跋或評語。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儻更因當時所有,創及亡篇,鹹著品題,稍存故實,則庶幾盡善矣。”《明史·薛敷教傳》:“其閲文所品題,百不失一。”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收藏·總論》:“ 晉 唐 名蹟,品題甚少;即有品題,不過觀欵題名而已。至 宋 元 人始尚題詠。”
“品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涵蓋以下四層解釋:
指對人物進行評論并确定其優劣高下。這一用法源于古代人物品評傳統,例如東漢許劭與許靖每月更新對鄉黨人物的評價,形成“月旦評”,成為當時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參考()。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也提到:“一經品題,便作佳士”,體現了品題對個人聲譽的影響()。
指對詩文書畫等藝術作品的鑒賞和評述,也可指作品上的題跋或批注。例如明代王九思在《山坡羊·春遊》中以“春光細品題”表達對景色的玩味(),清代鈕琇的《觚賸·石言》則記載了文人對硯石的摩挲品題()。
指對事物細緻觀賞的行為。如唐代暢當在《蒲中道中》詩中用“歲晏來品題”描述對古刹景色的品味()。
現代引申為對某一主題的深入分析,如“品題學術問題”,強調系統性讨論()。
“品題”從最初的人物評論擴展至藝術鑒賞和學術分析,兼具主觀評價與客觀分析的色彩。其核心在于通過細緻辨析賦予對象價值或意義,這一過程在古代社會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今多用于學術或藝術領域。
《品題》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對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進行品評、評鑒。
《品題》的部首是「品」部,同時也是這個詞的整體部首。
《品題》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品題》一詞的源于古代漢語,它是由「品」和「題」兩個字組成。在文學創作中,「品」意為品鑒、評價,「題」意為題名、标注。
《品題》的繁體字為「品題」。
在古時候,「品」的寫法是和現在相似的,而「題」通常寫作「題」。
1. 這篇文章的《品題》非常精準而恰如其分。
2. 她擅長對藝術品進行《品題》,深受業界好評。
品鑒、品評、題名、标注、評價
近義詞:評鑒、鑒評、品評
反義詞:創作、創新、創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