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raise] 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後漢書·許劭傳》
(1).品評的話題、内容。《後漢書·許劭傳》:“ 劭 與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 汝南 俗有‘月旦評’焉。”
(2).謂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東坡畫像贊》:“此讚品題 文忠 ,亦能确當。”
(3).觀賞;玩賞。 唐 暢當 《蒲中道中》詩之二:“古刹栖柿林,緑陰覆蒼瓦。歲晏來品題,拾葉總堪寫。” 明 王九思 《山坡羊·春遊》曲:“垂楊影裡青驄繫,倚杖藜,春光細品題。” 清 鈕琇 《觚賸·石言》:“主人方盤礴其(硯石)間,窮日達晨,摩挲品題,樂以忘貧。”
(4).對詩文書畫等的評論。亦指詩文書畫上的題跋或評語。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儻更因當時所有,創及亡篇,鹹著品題,稍存故實,則庶幾盡善矣。”《明史·薛敷教傳》:“其閲文所品題,百不失一。”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收藏·總論》:“ 晉 唐 名蹟,品題甚少;即有品題,不過觀欵題名而已。至 宋 元 人始尚題詠。”
"品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維度:
一、字源本義層面 "品"字從三口,原指衆多器物堆積,引申為分類、評定等級。《說文解字》将"品"解釋為"衆庶也",後發展出鑒别優劣的涵義。"題"字本義為額頭,後延伸出标識、命名的動作。二字組合形成"确立标準并給予評定"的複合義項,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最早見于魏晉時期人物品鑒文獻。
二、曆史語義演變
三、現代語義應用 當代漢語中保留其核心的"評定與命名"雙重特征,常見于學術批評、藝術鑒賞領域。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為"對事物進行品評并加以題識",在專業語境中強調系統性的價值判斷體系。
該詞在語用層面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文體特征,多出現于學術論文、藝術評論等正式場合,如"本次畫展品題工作由國家級美術評論團隊負責"。其使用需建立在對評價對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符合《辭源》所強調的"鑒識精審而後題"的學理要求。
“品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涵蓋以下四層解釋:
指對人物進行評論并确定其優劣高下。這一用法源于古代人物品評傳統,例如東漢許劭與許靖每月更新對鄉黨人物的評價,形成“月旦評”,成為當時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參考()。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也提到:“一經品題,便作佳士”,體現了品題對個人聲譽的影響()。
指對詩文書畫等藝術作品的鑒賞和評述,也可指作品上的題跋或批注。例如明代王九思在《山坡羊·春遊》中以“春光細品題”表達對景色的玩味(),清代鈕琇的《觚賸·石言》則記載了文人對硯石的摩挲品題()。
指對事物細緻觀賞的行為。如唐代暢當在《蒲中道中》詩中用“歲晏來品題”描述對古刹景色的品味()。
現代引申為對某一主題的深入分析,如“品題學術問題”,強調系統性讨論()。
“品題”從最初的人物評論擴展至藝術鑒賞和學術分析,兼具主觀評價與客觀分析的色彩。其核心在于通過細緻辨析賦予對象價值或意義,這一過程在古代社會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今多用于學術或藝術領域。
鞍馱八簋闆職閉迹鎞首犦矟城大除號賜假慈兄促狹大行淡掃蛾眉蹈抵磴石低心房捐非斥沸反連天蜚揚負命撫宥宮額光采奪目攱閣宏議喉衿花民绛趺簡配姣滴滴積賤箕箒婦镌噍絶理決舍看竹枯枝敗葉了知禮訓裡運河鹿駭倫魁砢确滿解木孫南雜劇偏見欽伏砌填倛頭秋鞘全真教入意上陣束浪松緩台鬥梯河瞎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