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行的意思、大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行的解釋

[major measu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大事

大行不顧細謹。——《史記·項羽本紀》

詳細解釋

(1).遠行。《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以 魯國 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 重 也肥?” 楊伯峻 注:“大行,猶遠行。”

(2).廣為推行;普遍流行。《孟子·公孫丑上》:“且以 文王 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武王 、 周公 繼之,然後大行。”《後漢書·張奂傳》:“ 羌 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 奂 正身絜己,威行大行。”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古文尚書》﹞至 隋 購募,乃得其篇, 唐 孔穎達 疏之,遂大行於世。”

(3).行大事。《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4).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管子·小匡》:“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 隰朋 ,請立為大行。” 尹知章 注:“大行,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禮·秋官》的大行人。 漢 稱典客, 景帝 時改名大行。《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大鴻胪。參閱《後漢書·百官志二》

(5).古代稱剛死而尚未定谥號的皇帝、皇後。《史記·李斯列傳》:“ 胡亥 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後漢書·安帝紀》:“ 孝和皇帝 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李賢 注引 韋昭 曰:“大行者,不反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稱大行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惟 元嘉 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後崩於 顯陽殿 。”

(6).高尚的德行。《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百喻經·債半錢喻》:“要少名利,緻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

大路。《戰國策·魏策四》:“今臣者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 楚 。’”

即 太行山 。《書·禹貢》:“ 大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齊侯 遂伐 晉 ,取 朝歌 。為二隊,入 孟門 ,登 大行 。” 杜預 注:“ 大行山 在 河北郡 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行”一詞的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佛教術語
    指菩薩為追求佛果而進行的廣大修行,強調積累功德與善行。例如天台宗将四種三昧視為修大行,日本真宗則認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為大行(涵蓋諸善法,象征衆生往生之業)。

  2. 古代政治與禮儀

    • 皇帝/皇後逝世:指新近去世但未定谥號的帝王或皇後,如《文選》中“大行皇後”的用法。
    • 官職名稱:古代負責接待賓客的官吏,類似外交官員。
  3. 一般語義

    • 遠行:如《左傳》中“克免於大行”指長途出行。
    • 推行大事:泛指重大行動,如《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
    • 普遍流行:指思想或行為被廣泛接受,如“廣為推行”。
    • 高尚德行:形容道德崇高的行為。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例證或宗教哲學背景,可參考漢典、佛學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行(dà x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大規模的行動、行軍或行走”。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行字的部首是彳(chì)。 - 筆畫數:行字一共有2個筆畫。 來源: - 行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其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 《說文解字》中解釋行字為人在地上走的樣子。 繁體: - 行字的繁體沒有獨立的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行字也被寫作“行”。 例句: 1. 他們正在進行一次大行,希望能夠到達目的地。 2. 接下來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成功。 組詞: - 行走、行動、行軍、行為、行業、行程、行人、行列、行進、行李、行動力 近義詞: - 出行、移動、旅行、走 反義詞: - 停止、休息、停留、留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