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抵的意思、蹈抵的詳細解釋
蹈抵的解釋
踐踏排斥。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博觀羣言,既迹其所終始,又迹其所出入,不蒙一物之譏,不受諸侯蹈觝,使王政不清,庶物奸生,名曰任名之史,宜為名家祖。”
詞語分解
- 蹈的解釋 蹈 ǎ 踐踏,踩:蹈襲(走别人走過的老路,沿用前人舊例)。蹈節(信守節操)。蹈海(跳到海裡 * )。赴湯蹈火。循規蹈矩。 跳動:舞蹈。手舞足蹈。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蹈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籍用例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蹈:本義為踩踏、踐踏(《說文解字·足部》:“蹈,踐也。”),引申為遵循、實行、履行(如“循規蹈矩”)。
- 抵:有多個義項,主要包含:
- 抵達、到達(《史記·秦始皇本紀》:“道九原,抵雲陽。”)。
- 抵觸、觸犯(《論衡·辨祟》:“抵觸縣官。”)。
- 支撐、抵擋(後起之義)。
- 價值相當(如“抵押”)。
- 蹈抵組合義:綜合“蹈”的“遵循、實行”與“抵”的“抵觸、觸犯”之義,“蹈抵”的核心含義指因遵循某種準則、規範或路徑行事,而不可避免地觸犯、抵觸到其他事物(如禁忌、法律、人情等)。它描述的是一種行為在堅持原則或路徑時産生的沖突狀态。
二、古籍用例佐證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例如:
- 《史記·遊俠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181頁):“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丑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然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裡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飨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侪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闾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丑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馀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馀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将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将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陝韓孺紛紛複出焉。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衆。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于睚眦如故雲。而少年慕其行,亦辄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
網絡擴展解釋
“蹈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基本含義
根據,“蹈抵”原指腳步跳躍時重重踩踏地面,形容動作有力、有節奏,例如舞蹈或行走時的堅定步伐。其中“蹈”為踩踏,“抵”表重壓,組合後強調動作的力量感。
二、引申含義
在清代文獻中,“蹈抵”被引申為“踐踏排斥”的負面含義。例如龔自珍《古史鈎沉論二》中提到“不受諸侯蹈觝”,指不被諸侯踐踏排斥(、、)。此處“抵”可能取“抵觸、對抗”之意,與“蹈”組合後暗含壓制性行為。
三、使用注意
- 語境差異:現代使用中需注意上下文。若描述動作,多指有力步伐;若涉及人際或政治關系,則可能偏向排斥、打壓的引申義。
- 權威性參考:查字典等工具書更傾向原始字面解釋(),而古籍引例偏向引申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鹳冰絲弦撥火棒財寳塵羹塗飯春雨如油從屬打并夥敵軍抵飾摁倒葫蘆瓢起來肥偉蕡燭诃多合律畫敕講衆兼葭倚玉捷書禁帑極醉喀斯特楞伽子臨質流逋黎獻麗友露墅馬架漫失媒谮迷墜摩擦力蠥蟲攀車卧轍盤停貧瘁平談棄捐人口稅柔惡儒豪三素勝談侍遊水筲倏時宿契逃藏騰激騰踐同年生微說文倒武威祥曆小尼下三流霞赩新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