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的意思、了知的詳細解釋
了知的解釋
明知;領悟。《宋書·殷琰傳》:“ 倫 等皆是足下腹心爪牙,所以攜手相捨,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濟,禍害已及故耳。”《百喻經·三重樓喻》:“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 宋 楊萬裡 《至永州城外》詩:“了知歸近猶看堠,更有愁來即入城。” 明 袁中道 《東遊日記》:“入 琅琊山 藏經院,得木匣,乃《楞伽經》也。見經中字跡,忽然汗下,了知前生。”
詞語分解
- 了的解釋 了 ǎ 明白,知道:明了。一目了然。 完結,結束:完了。了結。 在動詞後,與“不”、“得”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辦得了。 與“得”、“不得”前後連用,表示異乎尋常或情況嚴重:那還了得! 了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專業解析
"了知"是一個具有深厚漢語文化底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引申義及在特定語境(尤其是佛教)中的用法進行闡釋:
一、基本釋義:完全知曉,透徹理解
- 字義解析:
- 了 (liǎo): 本義為"明白"、"懂得"、"結束"。在此處取其"明白、清楚、完結(指認知過程完成)"之意。《漢語大詞典》釋"了"有"明白,懂得"義項,如"了然"、"了悟"。
- 知 (zhī): 本義為"知道"、"認識"、"了解"。
- 組合義: "了"作為副詞修飾"知",強調對"知"的程度達到完全、徹底、清晰無誤的狀态。因此,"了知"的核心含義是完全地、清楚地、透徹地知道或理解某事某理。它超越了簡單的"知道",指向一種深刻、明晰、無惑的認知境界。
- 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對"了知"的釋義為:"明知;領悟。" 此釋義點明了其"完全知曉"和"内心領悟"的雙重内涵。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佛教引申義:超越表象的深刻覺悟
- 在佛教語境中,"了知"具有更深的哲學意涵: 它常指對佛法真谛、宇宙人生實相(如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等)的徹底洞察和親證。這種"知"不是通過邏輯推理或聽聞得來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行實踐達到的内在覺悟和智慧。
- 佛典例證: 佛教經典中頻繁使用"了知"。例如,《六祖壇經》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别,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诃。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滞,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
網絡擴展解釋
“了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可結合以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通用語義
-
基本釋義
“了知”意為“明知、領悟”,表示對事物有清晰透徹的認知。例如:
- 《宋書·殷琰傳》提到“了知事不可濟”,指明确知道事情無法成功。
- 《百喻經》中“不能了知”形容愚人對事物無法透徹理解。
- 宋代楊萬裡詩句“了知歸近猶看堠”,表達對歸途的明确感知。
-
用法擴展
在古漢語中,常用于強調對複雜情勢或抽象概念的深刻把握。如明代袁中道《東遊日記》中“忽然汗下,了知前生”,描述頓悟前世的瞬間。
二、佛教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在佛教術語中,“了知”有三層含義:
- 通徹局部:對具體事物的全然明了;
- 通明一切:超越時空限制,對三千大千世界的整體認知;
- 指代覺者:作為名詞,指具備透徹智慧的修行者。
“了知”既有日常語境中的“明确領悟”,也有佛教哲學中的深層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百喻經》等古籍或佛教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述必固材料蠶頭鼠尾測辰崇蘭寸鐵在手打短工打寮當面鑼對面鼓倒置幹戈第使發顫風帶風雨搖擺甘敗下風工薪廣閑恒沙數骺線華椷護生草監撰嘉耦技倆經童燼燃絕裾而去渴骥奔泉饋遺蘭芝常生栗房陵師廪錫鹵斥買官眉眼門尉明前末日骈肩累踵清交欽歎趣造如來佛説鈴輸輸松架騰說梯航痛悔前非望表望祈未孚無計所奈仙客來崄特險夷鞋弓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