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擱置。《史記·梁孝王世家》“ 竇太後 義格” 裴駰 集解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攱閣不得下。”
“攱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攱閣”讀作guǐ gé,意為擱置、阻止,常用于描述事物被暫時擱置或無法推進的狀态。該詞由“攱”(左右結構)和“閣”(半包圍結構)組成,屬于聯合式合成詞。
“攱閣”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主要用于古籍研究。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聯合兩個動詞性語素,強調事物被中止或受阻的狀态。相關成語如“束之高閣”與之有語義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史記》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古籍工具書。
攱閣(gǔ gé)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攴(pū)和阝(fù),總計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儀鑒》一詩中,意為“攀上高樓”。後來,它逐漸演化為指用力推拉物體的動作,或指人登高遠望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攱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攱閣在古代寫法中表現為:“□閣”。在這種寫法中,左側的部分類似于現代的“攴”,但形狀稍微有所不同。右側的“□”則代表“閣”的聲音部分。
以下是關于攱閣的幾個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攱閣相關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攱閣相對的詞語:
綜上所述,攱閣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為“攀上高樓”。它的拆分部首為攴和阝,總計11個筆畫。在繁體字中,攱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寫法中,攱閣的形狀稍有變化。攱閣可以用于描述登高遠望的動作,也可以指用力推拉物體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