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舍的意思、決舍的詳細解釋
決舍的解釋
見“ 決捨 ”。
亦作“ 決舍 ”。棄絕;離棄。 唐 韓愈 《與崔群書》:“或初不甚知,而與之已密,其後無大惡,因不復決捨。” 清 戴名世 《汪河發墓志銘》:“垂死而深以戀戀老母、與諸師友不能決捨為恨,尤可悲也。” 清 袁枚 《峽江寺飛泉亭記》:“餘年來觀瀑屢矣,至 峽江寺 而意難決舍,則 飛泉 一亭為之也。”
詞語分解
- 決的解釋 決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決江疏河”。 堤岸被水沖開:決口。潰決。 斷定,拿定主意:決定。決斷。決計。決然。決勝。決議。猶豫不決。 一定(用在否定詞前):決不後退。 決定最後勝敗:決賽。決戰。
- 舍的解釋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謙辭,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舍弟。舍侄。舍親。 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喻對人讓步)。 姓。 取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決舍”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需從字源及文獻用例進行考釋。根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的收錄,該詞由“決”“舍”二字構成:
- “決”本義為疏通水道,後引申為裁決、斷絕,如《史記·孔子世家》載“決渎于殷周之間”;
- “舍”原指房舍,動詞化後表舍棄,《說文解字》注“舍,釋也”,如《荀子·勸學》“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二字合用時,“決舍”在古籍中多指決斷後的舍棄行為,強調經過思慮後做出放棄的抉擇。例如宋代《朱子語類》有“處事當決舍處,須是斬截”的用例,體現其“果斷棄置”的語義特征。
該詞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哲學文本時仍具學術價值。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第1568頁對“決”字引申義的解析,以及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第三冊“舍”字的訓诂學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決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ué shě(部分文獻中也标注為jué shè),其核心含義是“堅決舍棄或離棄某事物,做出果斷的選擇”。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決”(決定、決斷)和“舍”(舍棄、放棄)組合而成,強調在矛盾或選擇中果斷行動。
- 核心意義:指面對多種選擇時,經過權衡後堅定地放棄某些選項,體現決斷力和取舍的勇氣。
二、文獻用例解析
-
古代用法:
- 唐代韓愈在《與崔群書》中提到“因不複決舍”,描述因未發現重大過錯而不忍斷絕關系,體現“決舍”的複雜性。
- 清代戴名世在墓志銘中以“不能決舍為恨”,表達臨終前對親人師友難以割舍的遺憾。
- 袁枚在遊記中通過“意難決舍”描述對景色的留戀,突顯情感與理性抉擇的沖突。
-
現代應用:
- 文學改編中,如舍棄《紅樓夢》後40回不符合原著的結局,體現對原作精神的堅持。
- 情感選擇中,如形容後羿對嫦娥的猶豫不決,或男女在感情中的不同取舍态度。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 適用情境:多用于描述重大決策(如事業、情感、道德抉擇),或表達對難以割舍事物的掙紮。
- 近義詞:當機立斷、棄若敝屣;反義詞:優柔寡斷、藕斷絲連。
- 注意:部分文獻中“決舍”與“決舍”為異體寫法,含義相同。
四、總結
“決舍”不僅是一個行動描述,更蘊含了人類在面對取舍時的心理矛盾和文化價值觀。從古代文獻到現代語境,它始終體現着決斷的艱難與必要性。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必徹徹蔡文姬殘書大後兒丹帏等事東溟枙臬罰籌返鄉團飛雨風月所忿隙幹谒更正恭喜供狀歸德歸陰裹足布鴻襟化塗灰熛混鬥建弼交通線極地爬天姐妹核譏諷祭墓計台句讀覺醒扛幫口沉窺知困而不學屢次木梳畔牢愁蟛螖子仟眠乾餘骨傾洩輕走塙解榮落色迷使低嘴詩稿水陸堂天奪之年通否隈礙毋何饷道相濡以澤笑嗔吓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