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理的意思、絶理的詳細解釋
絶理的解釋
1.棄絕事理。
詳細解釋
棄絕事理。《管子·禁藏》:“驕傲侈泰,離度絶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史記·呂太後本紀》:“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 呂氏 絶理兮託天報仇。”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長幼無禮,大小相虜,并為寇賊,橫恣絶理。”《東觀漢記·馮衍傳》:“然而諸将擄掠,逆倫絶理,殺6*人父子,妻人婦女。”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理的解釋 理 ǐ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條理。事理。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根據:理由。理性。理智。理論。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理科,數理化。理療。 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标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理財。理事。管理。自理。修理。總理。 對别人的言行作出反應:理睬。答理。 古代指獄官、法官。 姓。 筆畫數:; 部首: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絶理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絶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棄絕事理”,指違背或無視社會倫理、自然規律或道德準則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釋及相關信息: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抛棄或背離基本的事理、道德規範,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違反倫常行為的批判。例如《管子·禁藏》提到“離度絶理”會導緻災禍,強調違背常理的危險性。
2.古籍用例
- 《史記·呂太後本紀》:描述呂氏家族“絶理”行為,最終招緻惡果,體現該詞對倫理崩壞的警示。
-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用“橫恣絶理”批判社會混亂與道德失序的現象。
- 《東觀漢記·馮衍傳》:以“逆倫絶理”譴責戰争中劫掠百姓的暴行。
3.字義分解
- 絶(jué):同“絕”,意為斷絕、棄絕。
- 理(lǐ):指事物的規律、條理或倫理準則,如“道理”“事理”。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描述暴政、戰亂或道德淪喪等非理性行為。
5.注意事項
-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
- 以上釋義基于多個網絡來源(如求學網、漢語詞典等),但因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以核實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理》的意思
《絶理》是一個漢字詞組,含義為“理解之外”。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獨特的含義和構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絶理》的第一個字《絶》由“糸”和“色”組成,其部首為“糸”。它總共有11個筆畫。
《絶理》的第二個字《理》由“王”和“玉”組成,其部首為“王”。它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絶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用于表示人們對于某個事物無法理解或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行為。
在繁體中,《絶理》的形狀保持不變,仍然由兩個字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式有所變化。因此,《絶理》在古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例句
以下是一些關于《絶理》的例句:
- 他的行為真是絶理,我完全無法理解。
- 這個問題超出了我的絶理範圍。
-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隻能感到絶理困惑。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絶交(斷絕關系)、絶倫(無與倫比)、絶對(絕對)、絶粒(絕粒)、絶妙(絕妙)。
近義詞:困惑、不可理解、莫名其妙、難以理解。
反義詞:理解、明白、了解、知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