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頻婆菓的意思、頻婆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頻婆菓的解釋

亦作“ 頻婆果 ”。源于梵語bimbara,bimba,即蘋果。《宋史·真宗紀》:“﹝ 大中祥符 二年﹞五月乙卯,罷 韶州 獻頻婆菓。” 明 屠隆 《昙花記·西來悟道》:“他也莫點燈,我也莫放火,誰想林檎花,結個頻婆果。”亦省稱“ 頻婆 ”、“ 頻果 ”。 宋 無名氏 《采蘭雜志》:“ 燕 地有頻婆,味雖平淡,夜置枕邊,微有香氣,即佛書所謂頻婆, 華 言相思也。” 元 關漢卿 《雙赴夢》第三折:“往常開懷是笑呵呵,絳雲也似丹頰若頻婆。”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植物》:“頻果。﹝《羣芳譜》﹞: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 葉玉森 《印度故宮詞》:“須曼猶開稱意花,頻婆自結相思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頻婆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頻婆菓(拼音:pín pó guǒ)源于梵語“bimbara”或“bimba”,指代蘋果。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省稱為“頻婆”或“頻果”。

二、曆史用例

  1. 《宋史·真宗紀》記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曾下令停止韶州(今廣東韶關)進獻頻婆菓,側面反映其作為貢品的曆史。
  2. 明代戲曲《昙花記》中有“林檎花,結個頻婆果”的描述,将頻婆果與林檎(沙果)類比,說明兩者形态相似。
  3. 元代關漢卿在《雙赴夢》中以“丹頰若頻婆”形容面色紅潤,可見頻婆果(蘋果)的色澤特征。

三、文化内涵

四、其他形式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頻婆果”,屬異形詞範疇。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文獻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采蘭雜志》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頻婆菓的意思

《頻婆菓》是一種植物的名稱,用來指代某種果實。它生長在熱帶地區,具有特殊的形态和風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頻婆菓的部首是艹,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頻婆菓一詞源自于中文,起初是由民間口頭傳說所發展而來。在語言演變的過程中,這個詞彙逐漸成為描述一種特定植物的名稱。

繁體

《頻婆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頻婆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頻婆菓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今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意義和表達方式依然相似。

例句

他在熱帶地區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頻婆菓。

組詞

頻婆菓具有多種組詞方式,例如:頻婆菓樹、頻婆菓果實等。

近義詞

與頻婆菓相似的植物還有另外一種稱為阿留申菓的果實。

反義詞

反義詞是指與頻婆菓意義相反的詞語,但是在這個情景中,并不存在與頻婆菓相反的植物或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