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異荒誕。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厭火國》:“有 * 體,厥狀怪譎。” 唐 李華 《三賢論》:“ 鄭 衛 方奏,正聲間發,極和無味,至文無采,聽者不達,反以為怪譎之音。”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六:“又《鷹》詩雲:‘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雲頭上飛。’其詩怪譎多類此。”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篇:“迨 裴鉶 著書,徑稱《傳奇》,則盛述神仙怪譎之事,又多崇飾,以惑觀者。”
“怪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i jué,其核心含義是形容言行、事物或現象離奇古怪、不合常理,甚至帶有荒誕或不可預測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具體内涵
古籍引用
現代用法
“谲”字本身有“狡詐”或“奇異”之意,因此“怪谲”在部分語境中可能隱含“不可信”或“帶有欺騙性”的意味。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情感色彩。
怪谲指的是奇異而離奇的、荒誕古怪的。
怪谲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1個筆畫。
怪谲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奇特古怪。
怪谲的繁體字為「怪譎」。
在古代,怪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怪谲的古字形為「怪覺」,意思相同。
1. 這個故事實在是太怪谲了,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2. 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怪谲的想象力。
1. 怪異:奇異而不尋常。
2. 荒誕:荒唐可笑,與常理不符。
3. 古怪:與衆不同,與平常不同。
1. 奇特:特殊而不同尋常,獨特的。
2. 古怪:與衆不同,與平常不同。
3. 稀奇:罕見而特殊,非常珍貴。
1. 正常:符合一般情況,合乎常理。
2. 普通:平凡、常見,沒有特别之處。
3. 常規:按照通常的規則、做法或慣例進行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