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通達的道路。《商君書·算地》:“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争》:“然則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也;矜奮侵陵者,毀塞之險途也。”
“遂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相近的解釋,以下為綜合分析:
讀音:suì lù
核心含義:指通達的道路或順利的路徑。
構成解析:
字面意義
指實際的道路,如《商君書·算地》中“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意為城市中的道路足夠容納百姓。
引申意義
在抽象層面,可比喻為通向成功的途徑。例如三國劉劭《人物志》提到“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即以謙遜為晉升的坦途。
提示:現代漢語中“遂路”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商君書》《人物志》等原文。
《遂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辶”和“足”兩個部首構成,原字形為辵足,拆分後的部首為辵和足。辵即為“辶”,是表示行走、行動的意思,而足則指的是腳。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表示“行走之路”。
《遂路》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左傳》一書中。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一章中寫到:“苟無遂路之望,吾誰觏焉。”這句話中的“遂路”即是“實現願望”的意思。後來,“遂路”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表示“順利達到目标”的詞語。
有一種繁體字寫法是「遂路」,使用的是繁體的筆畫和結構,形狀比簡體字更複雜、更繁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路”字是“足”字下面加一個“巴”字,表示“腳走的地方”。而現代寫法則是将“足”字放在“車”字旁邊,或者放在“取”字旁邊。
例句:
1. 他經過了漫長的艱辛,終于遂路了他的夢想。
2. 隻要努力不懈,我們一定能夠遂路自己的人生目标。
組詞:
1. 遂心:實現自己的心願。
2. 遂意:滿足自己的意願。
3. 遂從:按照他人的意願行事。
近義詞:
1. 順利:順遂,事情進行得很好。
2. 如願:心願得以實現。
反義詞:
1. 阻礙:阻止,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2. 困境:困難的處境,未能達到目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