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卸,舍棄。《管子·輕重丁》:“賈人蓄物而賣為讎,買為取。市未央畢,而委舍其守列,投蟁虻巨雄。” 馬非百 新诠:“委,棄也;舍,去也。委舍謂棄去之。”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不效於原,則自委舍。自委舍,則化不行。” 盧文弨 注:“委舍,即委卸也。”《三國志·吳志·華覈傳》:“長吏畏罪,晝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會日,定送到都,或藴積不用,而徒使百姓消力失時。”
“委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市未央畢,而委舍其守列。”
描述商人中途棄守攤位,體現“委舍”的主動放棄之意。
“不效於原,則自委舍。”
董仲舒以此強調事物若失去本源則會被棄置,含自然淘汰的哲學意味。
“委舍佃事,遑赴會日。”
反映官吏因政令逼迫百姓放棄農事,凸顯被動舍棄的社會現象。
“委舍”指抛棄、棄置,具體可分為兩類語境:
馬非百、盧文弨等學者均注解“委舍”為“棄去”(即棄置并離開),印證其雙動詞結構的強化語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春秋繁露》等原著,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委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放棄、抛棄。指不再堅持或保留,将某些事物或權力交付給他人。
《委舍》的拆分部首為女(女字旁),拆分的筆畫數為8畫。
《委舍》的來源于《說文解字》,是古代書法家杜忠伯命名和創造的漢字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委捨」。
在古時候,漢字《委舍》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最早的古代字形寫法是「威舍」,其中「威」代表放棄的意思;又或者寫成「委捨」,其中的「捨」表示抛棄。
1. 他委舍了自己的權利,将領導職位讓給了更有能力的人。
2. 在困難時期,他沒有委舍,堅持了下來。
組詞有:委任、放棄、抛棄、丢棄、舍棄。
近義詞有:棄權、遷就、托付。
反義詞有:接納、接受、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