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闆塊構造說的意思、闆塊構造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闆塊構造說的解釋

一種關于全球構造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全球整體的觀點研究地球科學。認為岩石圈被地震帶分割成若幹大小不同的岩石闆塊,且位于下部塑性軟流圈之上,并發生大規模的水平轉動;闆塊的彙聚和離散,引起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等。将全球分為歐亞闆塊、太平洋闆塊、美洲闆塊、非洲闆塊、印度洋闆塊和南極闆塊等六大闆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闆塊構造說是現代地球科學的核心理論之一,主要描述地球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由若幹剛性闆塊構成,這些闆塊在軟流圈之上運動,其相互作用引發地震、火山、造山運動等地質現象的理論體系。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闆塊

    指地球表面被分割成的巨大剛性岩石單元,厚度約100公裡,包括地殼及上地幔頂部。全球主要劃分為太平洋闆塊、歐亞闆塊等六大闆塊及多個次級闆塊。

  2. 闆塊邊界類型

    • 分離邊界(生長邊界):闆塊相互遠離,岩漿上湧形成新地殼(如大西洋中脊)。
    • 彙聚邊界(消亡邊界):闆塊碰撞擠壓,引發俯沖(如馬裡亞納海溝)或造山(如喜馬拉雅山脈)。
    • 轉換邊界:闆塊水平錯動,形成轉換斷層(如美國聖安德烈斯斷層)。

二、理論機制

  1. 驅動力來源

    闆塊運動主要由地幔對流驅動:地幔物質受熱上升、冷卻下沉,帶動上方闆塊移動。此外,闆塊俯沖時的重力拖拽力及洋脊推擠力也參與作用。

  2. 關鍵證據

    • 海底擴張:大洋中脊兩側岩石磁條帶對稱分布,證明地殼新生(來源:赫斯,1962)。
    • 地震帶分布:全球地震集中分布于闆塊邊界,印證相互作用(來源:全球地震監測網)。
    • 古地磁學:大陸岩石磁極遷移軌迹可複原闆塊曆史位置(來源:劍橋大學地磁學研究組)。

三、地質效應

  1. 構造活動

    闆塊碰撞形成褶皺山脈(如阿爾卑斯山),俯沖帶催生火山弧(如日本富士山)。

  2. 資源分布

    彙聚邊界富集金屬礦産(如環太平洋成礦帶),分離邊界蘊藏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來源:《地質學評論》)。

四、理論演進

該理論整合了大陸漂移說(魏格納,1912)與海底擴張說(赫斯,1962),由摩根、勒皮雄等學者于1968年正式提出,并通過衛星測地技術驗證闆塊實時運動(來源:NASA地球觀測計劃)。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地質學會.《地球科學術語》. 地質出版社, 2020.
  2. 傅承義.《闆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 科學出版社, 2018.
  3.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官網闆塊運動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闆塊構造說是解釋地球岩石圈運動與地質活動關系的核心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地球的剛性外層(岩石圈)分裂為若幹大小不一的闆塊,這些闆塊在地幔軟流圈之上緩慢移動,引發地震、火山、造山運動等地質現象。

核心要點解析

  1. 闆塊劃分
    全球岩石圈被劃分為7個主要闆塊(如太平洋闆塊、歐亞闆塊)和多個小闆塊。闆塊厚度約100公裡,包含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剛性部分。

  2. 邊界類型

    • 離散邊界(如大西洋中脊):闆塊分離處,岩漿上湧形成新洋殼
    • 彙聚邊界(如安第斯山脈):闆塊碰撞導緻俯沖或造山
    • 轉換邊界(如聖安德烈亞斯斷層):闆塊水平錯動
  3. 驅動機理
    地幔對流被認為是主要動力來源。熱物質從地核邊界層上升形成洋中脊,冷卻後的闆塊在重力作用下沿俯沖帶下沉,形成循環對流(熱柱對流模式目前仍有争議)。

  4. 地質效應
    該理論統一解釋了:

    • 全球地震帶與火山鍊分布規律
    • 海溝-島弧系統的形成機制
    • 大陸漂移(如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理論演變

該理論整合了大陸漂移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與海底擴張說(1960年代赫斯提出)。古地磁學證據顯示,海底磁條帶對稱分布證實了海底擴張過程,而衛星測量顯示闆塊年移動速度約1-10厘米。

現代應用

該理論自1968年正式确立以來,已成為解釋全球構造格局的基礎框架,但仍存在部分未解難題,如闆塊運動的初始觸發機制及闆塊内部變形機理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刬盡潮潤陳霸先掣制從父姊妹燈心草鬥唇合舌風虎敷寫拂心根素冠帽過冬作物黑煤衡枙賀書火引江帶借潤進邁俊晤抗世寬樂老光鸾皇緑蘋門緒免歸膿團賠價漂絖千依萬順青紅幫清源正本擒戮瓊荂露權星仁義道德剩菜殘羹濕下收盆衰親稅産水事說調嘶喝食馬螗蛦桃花雪跳花貼就銅篆微博文苑物什象衣祥齋箾韶小蝦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