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在南有懶婦魚。俗雲:昔 楊 氏家婦,為姑所溺而死,化為魚焉。其脂膏可燃燈燭,以之照鳴琴、博弈,則爛然有光;及照紡績,則不復明焉。”
嬾婦魚:民間傳說中魚名。一說為鲵魚之别名。《太平廣記》卷四六五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嬾婦魚》:“ 淮 南有嬾婦魚。俗雲,昔 楊氏 家婦,為姑所怒,溺水死為魚,其脂膏可燃燈燭。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則爛然有光;若照紡績,則不復明。”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裡仁篇七》:“有目力而以察惡色,有耳力而以審惡聲,有可習勞茹苦之力,卻如嬾婦魚油燈,隻照博弈,不照機杼。”
“懶婦魚”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傳說生物,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詞義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指一種傳說中的魚類,民間認為其與鲵魚(即現代俗稱的“娃娃魚”)存在關聯。名稱中的“懶婦”源于故事背景,而非實際生物習性。
傳說與象征
據記載,懶婦魚由一名因被婆婆虐待而投水自盡的楊氏婦女所化。其脂膏可制成燈油,但具有特殊性質:用于照明彈琴、下棋時光芒明亮,而用于紡織則暗淡無光。這一傳說暗含對“懶惰”的諷刺,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勞動價值的評判。
文獻記載
除《述異記》外,清代王夫之的《讀四書大全說》等文獻也引用此典故,進一步強化了其文化象征意義。
别名與生物特征争議
部分資料稱懶婦魚是鲵魚的别名,但鲵魚屬兩栖動物,與傳說中“魚”的描述存在差異,可能是古人分類模糊所緻。另有極低權威性網頁提到其生态特征(如變色、育兒袋等),缺乏可靠文獻支持,需謹慎采信。
該詞本質是文化符號,而非真實物種,其核心價值在于承載的民間倫理觀念。若需生物學考據,建議結合《中國動物志》等專業資料進一步驗證。
《懶婦魚》一詞是指偷懶不做家務的女人,也比喻懶散、不肯勞動的人。這個詞具有一定的貶義,通常是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不勤勞的女性。
《懶婦魚》由“懶”、“婦”、“魚”三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懶(7畫)、婦(8畫),魚(8畫)。
《懶婦魚》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在古代文學作品《西遊記》中,曾經提到過“懶婦魚”,但其具體含義并不明确。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以“懶、婦、魚”三個字組成。
繁體字中,《懶婦魚》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依然是由“懶、婦、魚”三個字組成。
1.她整天隻顧看電視劇,真是個典型的懶婦魚。
2.别再像懶婦魚一樣一動不動了,快點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
懶散、懶惰、婦女、魚兒
懶漢、懶惰者、懶散人、懶散婦女
勤勞、勤快、勤勉、勤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