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上巾的意思、折上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上巾的解釋

古冠名。 後漢 梁冀 改輿服之制,折疊巾之上角,稱折上巾。 北周 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也稱折上巾。 隋 唐 時貴賤通用, 宋 時為皇帝、皇太子常服。參閱《後漢書·梁冀傳》、《舊唐書·輿服志》、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幞頭》、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上巾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中一種特殊的頭巾形制,其名稱來源于佩戴時将巾腳向上折疊的獨特方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折上巾特指唐代幞頭的一種變體,通常以黑色羅紗制成,兩腳自腦後向上反折固定于頭頂,形成硬質巾冠,這一形制在唐初至盛唐時期成為官員常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形制演變分析,折上巾源于北周時期的"軟裹幞頭"(見《舊唐書·輿服志》),至唐太宗時期發展為"四腳巾",後經武則天朝改制,最終定型為兩腳上折的硬質冠帽。其制作工藝包含"巾子"骨架結構,外覆羅帛并施以漆紗定型,這種技術革新使頭巾具備了固定造型的功能。

在禮制層面,《唐六典》明确記載折上巾作為"常服之首服",配合圓領袍衫構成唐代官員标準常服。不同材質(如羅、紗)和裝飾(如金銀線)區别官員品級,禮部尚書王泾在《大唐郊祀錄》中特别強調其"非祭禮不得用金飾"的佩戴規範。

詞源學角度,"折上"二字精準描述其形制特征,《說文解字》釋"折"為"斷而猶連",暗合巾腳折疊後既分離又統一的狀态。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唐制,折上巾,庶人烏紗,官員以羅",印證其社會身份标識功能。

現代考古發現為這一服飾實物提供佐證,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進谒圖,清晰展現折上巾的佩戴方式與造型特征,與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漆紗幞頭實物形制完全吻合。

網絡擴展解釋

“折上巾”是一個曆史服飾相關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折上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冠帽形制,特指将頭巾折疊上角的佩戴方式。該名稱來源于東漢權臣梁冀對輿服制度的改革,通過折疊巾角形成獨特樣式,後逐漸演變為幞頭的前身。

二、曆史演變

  1. 東漢起源:梁冀改制時将巾帻(古代頭巾)上角折疊,形成初步形制。
  2. 北周定型:裁為四腳(四根帶子),正式定名“幞頭”,但仍稱折上巾。
  3. 隋唐普及:成為社會各階層通用首服,唐代幞頭發展出硬腳、軟腳等多樣化形制。
  4. 宋代官服:被納入皇家輿服制度,宋太祖趙匡胤将平腳幞頭定為皇帝和皇太子常服。

三、形制特點

四、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服飾制度的重要演變節點,折上巾體現了:

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該詞有“準備戰鬥”的成語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後漢書》《夢溪筆談》等古代文獻記載,可能為現代衍生釋義,建議以曆史服飾釋義為主。

擴展閱讀:可通過《舊唐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等文獻了解更詳盡的制度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舸倍論崩缺徧手錢倉箱車儀斥尊充飽寵行喘咳從表弟道傍苦李刁鑽促狹地覆天翻豆棚閑話度量衡發橫凡目反蛙泳風鈴憤愠俯就個例光明豪縣合爪鴻雪花蚨謋然疆幹鑒略集辭傑閣郡主跼天磕磕孔鼎扣盤扪鑰款單昆明湖雷響斂死烈業劉白論敍落葉歸根模棱兩端普六茹峭秀切心切診食具逝踵韬奇望祀違天悖理聞人沃壤五月節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