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上巾的意思、折上巾的詳細解釋
折上巾的解釋
古冠名。 後漢 梁冀 改輿服之制,折疊巾之上角,稱折上巾。 北周 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也稱折上巾。 隋 唐 時貴賤通用, 宋 時為皇帝、皇太子常服。參閱《後漢書·梁冀傳》、《舊唐書·輿服志》、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幞頭》、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三》。
詞語分解
- 折的解釋 折 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屈曲:曲折。轉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和
- 上巾的解釋 謂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則舉行加冠禮,先用一種絲織的頭巾束發,然後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 明 張居正 《辭上巾恩賞疏》:“茲者伏蒙聖恩,以今日臣等恭視皇上整容上巾,禮成,特賜臣 居正
網絡擴展解釋
“折上巾”是一個曆史服飾相關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折上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冠帽形制,特指将頭巾折疊上角的佩戴方式。該名稱來源于東漢權臣梁冀對輿服制度的改革,通過折疊巾角形成獨特樣式,後逐漸演變為幞頭的前身。
二、曆史演變
- 東漢起源:梁冀改制時将巾帻(古代頭巾)上角折疊,形成初步形制。
- 北周定型:裁為四腳(四根帶子),正式定名“幞頭”,但仍稱折上巾。
- 隋唐普及:成為社會各階層通用首服,唐代幞頭發展出硬腳、軟腳等多樣化形制。
- 宋代官服:被納入皇家輿服制度,宋太祖趙匡胤将平腳幞頭定為皇帝和皇太子常服。
三、形制特點
- 折疊方式:通過向上反折巾角形成立體結構
- 四腳構造:前後各兩腳,初期為軟質垂帶,後逐漸加硬
- 材質變化:從絹布發展為漆紗等硬挺材料
四、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服飾制度的重要演變節點,折上巾體現了:
- 從平民頭巾到官方禮冠的身份轉化
- 華夏衣冠制度的傳承與發展
- 曆代輿服政治符號化的典型案例
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該詞有“準備戰鬥”的成語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後漢書》《夢溪筆談》等古代文獻記載,可能為現代衍生釋義,建議以曆史服飾釋義為主。
擴展閱讀:可通過《舊唐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等文獻了解更詳盡的制度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折上巾》的意思
《折上巾》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指武士在參見君主時将巾帽折疊成特定的形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折上巾》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 折(zhé):由手部和貝部組成,總共包含7個筆畫。
- 上(shàng):由一點和一橫組成,總共包含3個筆畫。
- 巾(jīn):由巾部組成,總共包含3個筆畫。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子獨于己無禮,不威不仁,猶探湯浃漓,折上巾而瞽言。”後來被用來形容人做作虛僞。
繁體
《折上巾》的繁體字為「摺上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折上巾」的寫法和現在相差不大,但在簡化以後,「折」字的手部和貝部被合并成一個部首。
例句
他在公司一天到晚都折上巾,不敢露出真實的自己。
組詞
- 折服:佩服并屈服于别人的才能或品德。
- 裳折:古時書寫字詞時将篇章折疊的方法。
- 折本:指書籍刻謬激情的興起而折上篇原先的作品。
近義詞
僞善、做作、虛僞。
反義詞
真實、坦誠、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