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上巾的意思、折上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上巾的解釋

古冠名。 後漢 梁冀 改輿服之制,折疊巾之上角,稱折上巾。 北周 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也稱折上巾。 隋 唐 時貴賤通用, 宋 時為皇帝、皇太子常服。參閱《後漢書·梁冀傳》、《舊唐書·輿服志》、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幞頭》、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折上巾”是一個曆史服飾相關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折上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冠帽形制,特指将頭巾折疊上角的佩戴方式。該名稱來源于東漢權臣梁冀對輿服制度的改革,通過折疊巾角形成獨特樣式,後逐漸演變為幞頭的前身。

二、曆史演變

  1. 東漢起源:梁冀改制時将巾帻(古代頭巾)上角折疊,形成初步形制。
  2. 北周定型:裁為四腳(四根帶子),正式定名“幞頭”,但仍稱折上巾。
  3. 隋唐普及:成為社會各階層通用首服,唐代幞頭發展出硬腳、軟腳等多樣化形制。
  4. 宋代官服:被納入皇家輿服制度,宋太祖趙匡胤将平腳幞頭定為皇帝和皇太子常服。

三、形制特點

四、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服飾制度的重要演變節點,折上巾體現了:

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該詞有“準備戰鬥”的成語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後漢書》《夢溪筆談》等古代文獻記載,可能為現代衍生釋義,建議以曆史服飾釋義為主。

擴展閱讀:可通過《舊唐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等文獻了解更詳盡的制度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折上巾》的意思

《折上巾》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指武士在參見君主時将巾帽折疊成特定的形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折上巾》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子獨于己無禮,不威不仁,猶探湯浃漓,折上巾而瞽言。”後來被用來形容人做作虛僞。

繁體

《折上巾》的繁體字為「摺上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折上巾」的寫法和現在相差不大,但在簡化以後,「折」字的手部和貝部被合并成一個部首。

例句

他在公司一天到晚都折上巾,不敢露出真實的自己。

組詞

近義詞

僞善、做作、虛僞。

反義詞

真實、坦誠、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