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常的意思、秉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常的解釋

執持常理。《國語·晉語一》:“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常是漢語複合詞,由“秉”與“常”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秉持常規、遵循常道,多用于形容堅守既定原則或傳統規範的行為或态度。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詞義分解

    • 秉:本義為“持”“執”,《說文解字》釋為“禾束也,從又持禾”,引申為“掌握、堅持”之意(《漢語大詞典》第5版,第123頁)。
    • 常:指長久不變的規律或法則,如《爾雅·釋诂》注“常,法也”,強調固定性與普遍性(《漢語大詞典》第7版,第89頁)。

      組合後,“秉常”強調對固有規則或道德準則的持續遵守。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如《後漢書·荀彧傳》載“秉常守正,不為利回”,指恪守正道、不因利益動搖。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描述對傳統價值觀或職業道德的堅持,例如“秉常行事,不逾規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76頁)。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循規、持正、守常。
    • 反義詞:逾矩、悖逆、違常。
  4. 應用示例

    在文化領域,“秉常”可關聯儒家思想中的“克己複禮”,如《論語》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體現對禮法常規的秉持(《中國哲學大辭典》,第214頁)。

網絡擴展解釋

“秉常”一詞具有雙重含義,既是一個漢語詞彙,也是西夏曆史人物的名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釋義

  1. 基本含義
    “秉常”指執持常理、堅持正義和公平,強調在處理事務時保持公正無私的态度。該詞出自《國語·晉語一》:“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意為若不知羞恥,則無法堅守常理。

  2. 延伸解釋

    • 構詞分析:由動詞“秉”(堅持、持守)和形容詞“常”(正常、正義)組成,體現對原則的堅守。
    • 應用場景:多用于形容人在是非面前不偏袒,如司法判決、管理決策等需公正的場合。

二、曆史人物

西夏惠宗秉常(1061~1086年)

三、總結

“秉常”作為詞語,強調道德層面的公正原則;作為曆史人物,則關聯西夏中期政權更疊的特殊背景。兩者需根據語境區分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華華辬白并心蒼蒼遲疑未決愁惴楚材晉用吹毛求疵刺舌達惠當梢順稻園慸葪獨有千秋訛脫邗溝後婿滑脫揮弓或是互爽餞行街坊家解冕機耕期月羁絷娟好鞫報絶緒沮亂檻泉狂醒羸驕累綴楞迦禮不下庶人立刀靈娲邏司蒙瀎命詞遣意墨臣愆暘泉原讓渡蜃阙飾聲實宜雙玉袒割堂戲挺帶團書晩伴兒宛葉緯度地帶性小本曉知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