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者的靈魂和骸骨。《後漢書·陳龜傳》:“雖展鷹犬之用,頓斃 胡 虜之庭,魂骸不通,薦享狐狸,猶無以塞厚責,荅萬分也。”
“魂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死者的靈魂與骸骨,常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強調人死後精神與軀體的共存狀态。例如《後漢書·陳龜傳》中:“魂骸不通,薦享狐狸”,描述戰死者靈魂與屍骨無法歸鄉的悲涼場景。
組合後,“魂骸”既包含精神層面(魂),也涵蓋物質層面(骸),多用于表達對逝者的追思或描述生死議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哲學延伸,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文學評注。
魂骸一詞既是一個漢字,又是一個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魂”和“骸”。
“魂”這個字是一個多音字,拆分為“雲”和“鬼”兩個部首。其中,“雲”表明從上部向下部分的位置關系,“鬼”則是表示與靈魂有關。所以,“魂”一詞主要指代人或動物死後的靈魂。
“骸”這個字拆分為“骨”和“亥”兩個部首。“骨”表示和骨骼有關,“亥”是表示人體的一部分。因此,“骸”一詞主要指代人或動物的身體。
那麼,組合起來看,“魂骸”一詞指的就是人或動物的靈魂和身體的總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跟現在有很大的差異。如今我們使用的是簡體字,而古代使用的是繁體字。以“魂骸”為例,在繁體字中,魂的寫法為“魂”;而骸的繁體字寫法為“骸”。
我們可以通過例句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語。“他悲傷地看着親人的魂骸躺在棺材裡。”在這個句子中,“魂骸”指的是已故親人的靈魂和身體。
如果要組詞,可以聯想到“魂靈”、“骸骨”等。“魂靈”是指靈魂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與“魂骸”存在相似意義;而“骸骨”則更加突出身體的方面。
關于魂骸的近義詞,可以考慮使用“屍體”、“遺軀”等,它們都指的是人或動物的身體。而反義詞則可以是“靈魂”或“鬼魂”,強調了靈魂與身體的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