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檀公策的意思、檀公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檀公策的解釋

《宋書·檀道濟傳》載: 檀道濟 足智多謀,隨 高祖 北伐,為前鋒,屢建戰功,後因稱征戰計策為“檀公策”。 宋 陳與義 《發商水道中》詩:“草草 檀公 策,茫茫 杜老 詩。” 宋 陸遊 《眉州郡燕大醉中間道馳出城宿石佛院》詩:“酒酣忽作 檀公 策,間道絶出 東關城 。” 元 張翥 《聞歸集賢遠引奉簡一章》詩:“将軍每歎 檀公 策,朝士徒悲 穆氏 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檀公策”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檀道濟傳》,指南北朝時期劉宋名将檀道濟的軍事策略。檀道濟以足智多謀著稱,曾隨宋高祖劉裕北伐,屢建戰功,後人将其征戰計策統稱為“檀公策”。

  2. 核心意義
    原指征戰中的軍事謀略,後引申為應對困難的巧妙手段或應急策略。例如,宋代詩人陸遊在詩句中引用“檀公策”,即表達出其謀略的果斷與出奇制勝的特點。


二、典故與延伸解讀

  1. 與“三十六計”的關聯
    據《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檀道濟的“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成為後世熟知的俗語。這一典故強調在劣勢中選擇退避的策略,進一步豐富了“檀公策”的内涵。

  2. 文學引用
    宋代陳與義在《發商水道中》以“草草檀公策”暗喻戰事倉促,元代張翥的詩句則借“檀公策”表達對智謀的推崇,顯示其在文學中的廣泛應用。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檀公策”多用于形容高明或機變的策略,既可指具體方案,也可帶戲谑意味,如調侃某人的“應急之策”。需注意其曆史背景與引申義的區分。

該詞融合了曆史人物的軍事智慧與語言文化的演變,既是曆史符號,也是策略的代名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檀公策

檀公策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三個字組成。其中,檀字是由木和單部組成,兩個部首都是從上至下寫的。木字上面畫一橫代表樹幹,下面三點代表樹根,寓意樹木的形狀。單部則是一個獨立的字形,代表單獨或獨立。公字由八部和二八十個筆畫組成。八部是最常見的部首之一,代表品質。筆畫方面,公字以橫畫最多,表示穩定和平等。策字由簡而繁的三個部首組成。一部和殳部分别代表一支筆和箭頭,本意是一隻箭上有八疋羽毛,象征羽毛的毛筆。金部在策字左邊代表金屬,表示堅固。策字一共11個筆畫。

《檀公策》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傳說中,檀公是商代的一個國君,他以智慧和謀略著稱。據說,檀公能夠通過仔細觀察他人的言行舉止,推測對方的心思意圖,并因此擁有出色的決策能力。因此,“檀公策”就成了指代智慧和機智的詞語。

《檀公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一緻。繁體字中的檀字下面的三個點更加清晰,而公字則采用了更複雜的字形。策字的金部也更加明顯。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遷。而《檀公策》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相對簡化。以檀字為例,早期的木字是由兩個相互平行的橫線組成的,後來的演變中,變為了現在的豎行加三個點。公字的書寫也存在差異,早期有些字形是由上下兩個口字組成。

例句:
1. 他運用了檀公策,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2. 她的思維敏捷,總是能夠提出一些别人沒有想到的檀公策。

組詞:檀木、公正、公憤。

近義詞:智謀、機智、睿智。

反義詞:愚笨、無能、愚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