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避乖。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三折:“你不去 五臺山 裡且逃乖,乾把個梵王宮密雲埋,則待要倒天河渰沒了講經臺,那裡取日月光琉璃界?”
“逃乖”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táo guāi,意為“猶避乖”,即避開不合情理或不利的環境。其中“逃”指躲避、逃離,“乖”在此處指違背常理或矛盾沖突的狀态。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家馬緻遠的《薦福碑》第三折:“你不去五臺山裡且逃乖,乾把個梵王宮密雲埋……”()。此處的“逃乖”指避開紛争或困境,帶有主動規避的意味。
3. 字義分解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中。部分方言可能保留類似用法,如例句“達哥無處可逃,乖乖地中招了”(),但此處的“逃乖”更接近口語化表達,與古義略有差異。
建議: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元代戲曲文本,了解其曆史語境。
《逃乖》是一個成語,意指逃走或逃脫出人們的控制,表示某人轉瞬間逃之夭夭,不受約束。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行動靈活,易于逃離困境。
《逃乖》這個成語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辵”(表示行走的意思)和“艮”(表示停止的意思)。總共需要5畫。
《逃乖》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楊淩《楊子林筆談》:“讀‘脫雜為乖’亦可假通‘逃乖’之意。”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所使用。
《逃乖》的繁體字是「逃乖」。
在古代,逃乖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逃怪”,另外還有一種寫法是“逃櫃”。這些寫法都是指相同的意思。
1. 小明平時很淘氣,一發現有人要抓他時,立馬逃乖了。
2. 這隻貓一見到陌生人就會立刻逃乖,讓人抓不到。
逃離、乖巧、逃避、乖僻、逃逸
逃之夭夭、逃之夭夭、脫缰之馬
順從、馴順、聽話、循規蹈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