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妾婦之道”是一個源自《孟子·滕文公下》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無原則地順從他人、缺乏獨立人格的卑劣作風。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字面義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字面指古代妾室(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以順從丈夫為準則的行為規範,即“三從四德”中的婦道()。
引申義與貶義色彩
孟子以此比喻公孫衍、張儀等縱橫家通過曲意逢迎諸侯來謀取權勢的行為,暗諷其喪失道德原則,僅有“順從”而無獨立立場()。後世擴展為對上司或同僚絕對服從、谄媚的卑劣作風()。
與“大丈夫”的對比
孟子在原文中将“妾婦之道”與“大丈夫”精神對立,強調真正的大丈夫應具備“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反襯“妾婦之道”的軟弱與無原則性。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職場或官場中阿谀奉承、唯命是從的消極現象。例如郭沫若曾用此詞形容某些宰相通過順從權貴獲取榮華富貴的行為()。
示例:
“他雖身居高位,卻隻知一味附和上級,毫無主見,實屬妾婦之道。”
(注:如需更多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孟子》原文及相關曆史評論。)
《妾婦之道》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妾婦”和“之道”組成。它是指妾室的行為準則、處世方法,也可以指妾室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态度。
這個詞語的出自《論語·雍也》中的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妾婦之道,個人之固本。”引用出自《論語》中孔子的言論。
“妾婦之道”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女”,又可以作為部首的是“彳”和“丶”。其中,“妾”字中的女字旁為“彳”,“婦”字的左邊是部首“彡”,右邊是部首“丶”。整個詞語共有18畫。
《妾婦之道》是該詞語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對于《妾婦之道》這個詞,字形中的部分可能會有些變化。
1. 學習妾婦之道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2. 她懂得如何在丈夫和兒子之間找到平衡,因為她深知妾婦之道。
3. 她注重修養,一直在追求妾婦之道。
1. 妾室:指男子婚外的情婦。
2. 妾身:指位居妾室身份的女子,含有自謙的語氣。
3. 妾洞:指妾室所居住的地方。
1. 嫔妃:宮廷中皇帝的妻妾。
2. 侍妾:指男子公正法外納妾為妻。
3. 媵妾:古代奴婢嫁給有地位的人,成為其妻子。
正室:指合法妻子,與妾室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