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災和澇災。《元史·世祖紀四》:“己未, 檀 順 等州風潦害稼。”
風潦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素分解與曆史文獻兩個角度解析:
一、詞義分解 “風”指自然界的空氣流動現象,引申為氣候、風氣;“潦”原指雨水過多形成的地面積水(《說文解字》注:“潦,雨水大貌”),後擴展為水災、泛濫之意。二者組合構成偏正結構,核心語義落在“潦”的災害屬性上。
二、具體釋義
自然現象
特指由強風暴雨共同引發的洪澇災害,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極端天氣的描述。如《魏書·天象志》記載:“夏四月,并州頻歲霜旱,風潦傷稼。”
社會影響
在曆史語境中常與農業受損相關聯。明代《荒政考》将“風潦”列為“五害”之一,與蝗災、旱災并列,強調其對糧食生産的破壞性。
三、現代使用
該詞已逐漸被“風澇”“暴風雨災害”等現代術語取代,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整理領域。當代《漢語大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古語詞”。
參考文獻來源:
“風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ēng liáo,其基本含義指風災和澇災,即由強風和洪水引發的自然災害。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該詞由“風”(指強風破壞)和“潦”(同“澇”,指積水成災)組合而成,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複合型自然災害。例如《元史·世祖紀四》記載:“檀順等州風潦害稼”,意為檀州、順州等地因風災和水澇導緻農作物受損。
使用場景
延伸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該詞可能引申為“社會動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對“風雨飄搖”等相似詞的混淆。建議以“風災與澇災”為核心釋義。
“風潦”屬于較為冷僻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元史》等權威曆史文獻中的原始用例。
百納波斯胡丞轄赤臭出雇措斂呆腐當晚登起奠享典秩定本遁人二十八調肥豬粉風鬟霧鬢風流才子分毫不取汾陰脽覆折改兌河圖雒書悔恥虺韡姜文交讓冠羁泊徑捷津主窘困急竹繁絲谲異龛火醂柹鍊飾銮斾淪暮馬糖木柱女婢缾居起墨曲事燒灰深毖神農社失律失去時治順機束修羊殊庸四封索琅琅天野頭家娘鄉榮蟹椴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