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muhūrtu的音譯。極短暫的時間,相當于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譯為須臾。《法苑珠林》卷三:“一息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摩睺羅,翻為一須臾,三十摩睺羅為一日夜。”
(2).亦作“ 摩侯羅 ”、“ 摩訶羅 ”。 唐 、 宋 、 元 習俗,用土、木、蠟等制成的嬰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時用,為送子之祥物。語本梵語摩睺羅伽(Mahoraga)。 宋 周密 《乾淳歲時記》:“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及泥孩兒,號摩睺羅,有極精巧飾以金珠者,其值不貲。”《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塊玉上尖下圓,好做一個摩侯羅兒。” 元 杜仁傑 《集賢賓·七夕》曲:“沉李浮瓜餚饌美,把幾個摩訶羅兒擺起。”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一:“或曰:化生,摩侯羅之異名。宮中設此,以為生子之祥。”
“摩睺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析:
形容繁瑣之事
源自佛教經典,原指“瑣碎之事”,後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過于繁瑣、煩雜,暗含對糾結細節、忽視重點行為的批評。例如:“工作中若陷入摩睺羅,容易降低效率。”
極短暫的時間
梵語“muhūrtu”的音譯,指“須臾”,相當于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如《法苑珠林》載:“三十摩睺羅為一日夜。”
古代民俗玩具
唐、宋、元時期,指用土、木、蠟制成的嬰孩形玩具,七夕時作為送子祥物。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其精巧者“飾以金珠,價值不菲”。
網絡釋義
部分資料将其解釋為“受人喜愛的人物”或“短暫的美好事物”,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權威依據。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摩睺羅”在佛教文本中偏向負面(繁瑣),而在民俗中則具吉祥寓意(送子)。
《摩睺羅》是一個梵文詞彙,也可寫作“摩诃羅”,意為“大慈大悲”。它是佛教中常用的一個詞語,用來形容佛陀或菩薩的無量慈悲和智慧。在佛教教義中,摩睺羅代表了一種高深的境界,即無私、無求、無邊的慈悲心,意味着廣大的愛心和對一切衆生的關懷。
摩睺羅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手部旁(扌)、心字底(忄)和束(木)。
根據筆畫統計,摩睺羅一共由13畫組成。
《摩睺羅》這個詞最早來自于梵文,是佛教經典中常見的詞彙。在漢傳佛教中,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和傳承,并成為佛教文化中體現慈悲的代表性詞語。
在繁體字中,《摩睺羅》這個詞可以寫作「摩護羅」。
在古代漢字中,《摩睺羅》可以寫作「磨呼囉」。
1. 釋迦摩睺羅,心懷慈悲,為衆生普度。
2. 菩薩的摩睺羅之心包容一切衆生,無私無求。
1. 摩诃:大、廣大、厲害
2. 慈悲:慈愛、憐憫、仁慈
3. 無量:廣大、無盡、無邊際
4. 智慧:聰明、博識、明智
1. 大慈大悲:大愛、大悲、大恩
2. 無私無求:無欲、無我、自我奉獻
3. 廣大愛心:無邊愛心、寬容心、胸懷大愛
4. 衆生關懷:普度衆生、憐憫衆生、悲憫衆生
1. 自私自利
2. 小心眼
3. 狹隘
4. 抱殘守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