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扯;拉住。《元典章·戶部七·州縣官伴送例》:“長押官多方刁蹬,将官典司吏取招打駡,圖求賄賂,若稍不從,便行拖扯淩辱。”《水浒傳》第四回:“話説當下 魯提轄 扭過身來看時,拖扯的不是别人,卻是 渭州 酒樓上救了的 金老 。”
“拖扯”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uō chě,注音為ㄊㄨㄛ ㄔㄜˇ。其核心含義為拉扯或拉住,常用于描述物理上的牽拉動作,也可引申為因外力導緻事物被牽制或拖延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典文獻:
現代用法:
中等權威來源(如、3、4)均強調“拖扯”的物理動作屬性,而低權威來源(如、7)補充了文學用例。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場景。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水浒傳》《元典章》等原文或相關詞典工具(如、3、4标注的搜索來源)。
拖扯是一個動詞,常用來形容拉扯、牽引、拖拽等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拖字的部首是手,扯字的部首是扌。拖字共有8畫,扯字共有5畫。
來源:拖扯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漢字的一個組合詞。在古代漢語中,拖指的是拉扯物體,扯指的是抓取并用力往某個方向拉動。
繁體:拖扯的繁體字為拖車。
古時候漢字寫法:《康熙字典》中記載,古時的拖字有時會寫成“拕”,而扯字則有時會寫成“扠”。這是因為古代字形演化的結果。
例句:他拿着繩子拖扯着行李箱往前走。
組詞:拖拉、拖延、拖累、拖沓。
近義詞:拉拽、牽引、拽。
反義詞:推拉、松開、放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