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ong and drum]∶銅鑼與大鼓
(2) [traditional percussion instruments]∶泛指打擊樂器
鑼鼓齊鳴,好不熱鬧
(1).鑼和鼓。泛指打擊樂器。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除夕元旦詞》:“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簾子。”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二章:“這才又重打鑼鼓另開張。”
(2).指這類打擊樂器發出的響聲。 洪深 《歌女紅牡丹》第十五本:“ 紅老闆 ,你鑼鼓沒聽真麼?” 楊沫 《花蕊》:“我嫌京戲鑼鼓太響。”
鑼鼓是漢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打擊樂器組合,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鑼鼓指銅鑼和大鼓的合稱,也泛指各類打擊樂器。在戲曲表演中,鑼鼓是支撐節奏的核心樂器,通過強烈音響和鮮明節奏配合演員動作與情緒表達。
樂器構成 主要包含鑼、鼓、钹三類,不同劇種會搭配手鑼、镲等輔助打擊樂器。例如武場表演常用鑼、鼓、镲組合,文場則加入闆胡、笛子等管弦樂器。
文化作用 • 戲曲應用:貫穿唱念做打,增強表演節奏感和動作準确性 • 慶典象征:常用于節日、婚禮等場合,營造熱烈氛圍(如煙台海昇項目竣工時鑼鼓喧天) • 精神寓意:體現團結協作精神,象征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延伸表達 衍生出“開場鑼鼓”等成語,比喻活動序幕;《豐收鑼鼓》等音樂作品展現農耕文化内涵。
如需了解具體演奏技法或地域性鑼鼓流派,可查閱戲曲專業資料或民俗文化研究文獻。
《鑼鼓》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喧鬧、熱鬧的聲音,特指鑼和鼓的聲音。
《鑼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金和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9畫。
《鑼鼓》一詞來源于傳統的中國音樂文化。在各種慶典、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鑼和鼓常常用來打響節奏,烘托氣氛,形成歡快的聲響。
《鑼鼓》的繁體寫法為「鑼鼓」。
在古時候,「鑼鼓」一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其中「鑼」的古字形為「鏴」或「鏵」,而「鼓」的古字形為「皷」或「轂」。
1. 看到隊伍中鑼鼓聲此起彼伏,我知道慶典開始了。
2. 越來越近的鑼鼓聲讓人感到腳步加快。
鑼鼓隊、鑼鼓表演、鑼鼓聲、鑼鼓喧天
鼓樂、鳴鑼喝道
安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