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帖的意思、法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帖的解釋

名家書法的範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上》:“ 太宗皇帝 時,嘗遣使購募前賢真蹟,集為法帖十卷,鏤闆而藏之。” 明 張居正 《拟日講儀注疏》:“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陽 許開 所刻,世不多見,所傳皆 吳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軍 、 大令 像,取諸法帖中二 王 書,鉤摹上石,而逐帖釋文於後。”

寺廟主持所出的文書、信函。《水浒傳》第六回:“師兄多時不曾有法帖來。”《水浒傳》第六回:“次早, 清長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法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與書法藝術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法帖指書法或繪畫領域中技藝高超、可作為範本的作品。它既可以是古代書法家的真迹,也可以是後人通過拓印、镌刻等方式複制的臨摹本,如《淳化閣帖》便是宋代官方編纂的著名刻帖。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
    法帖概念可追溯至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提及南朝梁代可能有誤,王羲之實際活躍于東晉時期)。
  2. 刻帖發展:
    宋代起,法帖多指将名家墨迹刻于石闆或木闆上,再拓印裝訂成冊的範本,如《淳化閣帖》是曆史上首部系統性刻帖。

三、用途與特點

四、權威性補充

需注意,法帖的權威性與其版本密切相關。例如宋代官方刻帖因嚴格篩選原作,被視為“法書”标準;而民間私刻法帖可能存在摹刻失真問題。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法帖(如《淳化閣帖》内容),可查閱書法專業文獻或博物館藏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法帖》的意思

《法帖》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法”字表示規則、法則,也指經驗、方法。而“帖”字意為抄寫、模仿、跟隨,也指從事書法的研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法帖》的第一個字“法”,它的部首是“水”,共有8個筆畫。而第二個字“帖”的部首是“巾”,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法帖》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在古代,師徒制度非常重要,為了學習書法,學生會跟隨老師的作品,通過抄寫來學習融合老師的技法與風格。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法帖》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一緻,即「法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字體中,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字形會有一些差異和變化。然而,《法帖》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并無不同。

例句

1. 他一直堅持每天臨摹字帖,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2. 學習書法需要不斷地練習,精心選擇好的法帖對進步有很大幫助。

組詞

1. 臨帖:指模仿、抄寫他人的書法作品。

2. 楷書:指中國傳統書法中的一種字體,具有規範、端莊的特點。

3. 草書:指中國傳統書法中的一種字體,具有潇灑、隨意的特點。

近義詞

1. 字帖:指供學習書法抄寫的字樣的書。

2. 書法篆刻: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書法和篆刻技藝。

反義詞

1. 解帖:指解讀、理解他人書法作品的方法。

2. 亂帖:指沒有規律、潦草抄寫的字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