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許的意思、敕許的詳細解釋
敕許的解釋
敕命準許。《南史·褚翔傳》:“﹝ 翔 ﹞以秩滿,吏人詣闕請之,敕許焉。”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許的解釋 許 (許) ǔ 應允,認可:許可。允許。特許。 承認其優點:贊許。嘉許。 預先答應給與:許諾。 女方接受男方求親:許配。許嫁。以身相許。 或者,可能:也許。或許。 處,地方:何許人。 表示約略估計的詞
專業解析
敕許(chì xǔ)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權威色彩的專有概念,指古代帝王以诏令形式對臣民請求或重要事項的正式批準。該詞由“敕”與“許”複合構成:“敕”特指皇帝诏書,《說文解字》釋為“誡敕也”,具有法律效力;“許”表允諾,《玉篇》解作“聽也”,二者結合體現皇權授受關系。
在制度應用中,敕許常見于三類場景:
- 禮儀典制:如唐代《開元禮》記載宗廟祭祀需經敕許方可更易禮器規制;
- 官職任免:宋代《宋會要輯稿》載有宰執大臣緻仕必得敕許的制度程式;
- 外交事務:明代《大明會典》規定藩屬國朝貢使團入京須持敕許文書。
該詞的語義演變折射出古代文書制度的嚴謹性。漢代簡牍中已有“制敕許之”的行政文書格式,至明清時期,敕許文書需加蓋皇帝寶玺并經由通政司流轉,形成完整的行政認證鍊條。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傳統法制史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敕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詞源與基本含義
- 構成:由“敕”(皇帝的诏令)和“許”(批準、允許)組合而成,字面意為“皇帝下旨批準”。
- 核心定義:指古代帝王通過敕命(正式诏令)準許或授予某項權力、榮譽或請求的行為,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2.使用場景與示例
- 表彰與授權:多用于描述皇帝對臣民、官員的嘉獎或特殊許可。例如《南史·褚翔傳》記載,褚翔任職期滿後,當地吏民向朝廷請求其留任,最終“敕許焉”(皇帝批準了這一請求)。
- 儀式性意義:在古代社會,敕許不僅是行政程式,更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常見于官職任命、封賞等正式場合。
3.相關延伸
- 近義詞:敕命、敕封、敕授(均與皇帝诏令相關)。
- 現代適用性: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
“敕許”是古代皇權制度下的典型用語,體現了皇權對重大事務的最終裁決權。其權威性和儀式性使其成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詞彙。如需具體古籍例證,可參考《南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遍地白蒲悲慘陂溝炳靈鄙識唱第遲魯抽籤鉏治催人淚下道志雕涸斷層湖發達豐茸奉衣巾浮丘幹擾甘棠歌榜灌灌國鈞褐香花話花民笏帶嫁資絶特開水犀朗潤連機碓斂衿瀝瀝淅淅力索亂政驢筋頭貓腰鳥強被褐品目千裡船人逢喜事精神爽删落滲漓蛇蛻手提箱首要素律塔尖上功德陶令宅條長筒瓦蛙鼓罔沕萬恨千愁吾祖相窒閑駒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