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散的意思、給散的詳細解釋
給散的解釋
發放。 宋 蘇轼 《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又官吏無狀,於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倡優,或關撲賣酒牌子,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元典章·戶部七·追征》:“如已關出倉庫,官吏人等侵欺全未給散者,罪經釋免,依例追給。”《水浒傳》第九一回:“次日,于内府關到賞賜緞匹銀兩,分俵諸将,給散三軍頭目。”
詞語分解
- 給的解釋 給 (給) ě 交付,送與:給以。給予。送給。獻給。 把動作或态度加到對方:給他一頓批評。 替,為:給大家幫忙。 被,表示遭受:房子給火燒掉了。 把,将:請你隨手給門送上。 給 (給) ǐ 供應:供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網絡擴展解釋
“給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給散(拼音:gěi sàn)指發放、分與衆人,常用于描述将物品、資源等分發給特定群體。例如:
- 蘇轼《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提到官吏在發放錢糧時鋪張浪費;
- 《水浒傳》中多次出現“給散三軍”的表述,指将賞賜分發給士兵。
二、詞義辨析
-
與“散”的區别
“散”單獨使用時多指分散、解散(sàn)或松散(sǎn),如“散開”“散漫”。而“給散”強調“發放”的動作,需結合“給”的供給含義整體理解。
-
曆史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元典章》記載官府發放物資時稱“給散”,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三、使用場景
- 官方文書:如赈災物資、軍饷的發放;
- 文學描述:古典小說中常見分賞財物給衆人的場景;
- 經濟行為:曆史上涉及錢糧分配的政策性表述。
四、參考資料
綜合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其引申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給散這個詞,是指分散、解散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散”,其中“亻”是人的部首,“散”是表示解散、分散的字義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給字的總筆畫數為十二畫。
散這個字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散字由“手”和“從”兩個部分組成,表示手中有東西,成為分散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演變,散字的形态逐漸變化,到了篆字時期,散的字形已經接近現代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給字的形狀保持不變,仍然是“亻”和“散”組成。不過,繁體字和簡體字在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中的給字寫法也有一些不同于現代的表現形式。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給字的寫法為“亻/少”。這種寫法中,“少”表示少數,表示給字中的人物較少。另外,曆史上還有一種将給字寫作“亻及”或“亻古”的寫法,形狀也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給散的例句:
1. 我們需要将這些資料給散到各個部門。
2. 請你們給散開一點,以便讓其他人通過。
3. 解散各位,請回各自的座位。
給字在構詞中也有一些常見的組詞形式,例如:給予、給與、給力等。它們都是以給字為基礎,加上其他部分形成新的意義。
與給散相關的近義詞有分散、散開、散落等。而反義詞則有集中、聚集、彙聚等。它們在意義上都有所相似或相反的一面。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