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有餘補不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原句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道家思想中關于自然規律與社會平衡的重要觀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字面意義
減少多餘的部分,補充不足的部分,以達到平衡狀态。
例:自然界中,雨水過多地區的水流會補充幹旱地區();社會層面,通過稅收調節貧富差距()。
哲學内涵
強調自然法則的公平性,與“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形成對比,揭示天道與人道的差異()。
“損”的體現
“補”的體現
這一思想既是自然規律的高度概括,也為社會治理與個人修養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核心在于追求動态平衡與和諧。
《損有餘補不足》是一句成語,意指通過補足不足,彌補虧損。它告誡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注重平衡和完善,以達到最佳效果。
《損有餘補不足》的拆分部首為手、月、口、心、衣、糸,總共14個筆畫。
《損有餘補不足》原始出自《論語·述而》:“夫子…匡救乎!吾補阙而歸。”後來被引申為成語使用。該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損有餘補不足”。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推測該成語在古時候可能以類似“損有餘補不足”的文字表達形式存在,但具體寫法無從考證。
1. 在規劃項目預算時,我們應該注意損有餘補不足,以确保資金充分利用。
2. 在工作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同時補足不足之處。
損減、有恒、餘震、補給、不敢越過、足赤、不平衡。
彌補不足、充實不足、化解不均衡。
弊大于利、有失無得、得善失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