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人琴俱亡 ”。
“人琴俱逝”是漢語中一個典故類成語,字面指人與琴皆消亡,深層含義指對知己、親友逝世的深切悼念,亦可用于感歎珍貴事物的消亡。該成語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記載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去世後,其兄王徽之取獻之生前琴彈奏,但始終無法調準音調,遂擲琴悲歎:“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後演化為“人琴俱逝”的固定表達。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人”指代逝者,“琴”作為逝者生前摯愛之物,“俱”表示同時性,“逝”強調不可逆轉的消亡。四字組合形成主謂結構,通過具體物象(琴)的消亡映射人物離世帶來的精神寂滅,體現漢語“托物寄情”的表達傳統。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卷第987頁有明确釋義,屬于漢語典故成語中的“AABC”型結構。《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4頁特别指出其情感強度高于普通悼亡用語,多用于文人雅士間表達知音之痛。現代漢語中常見于追悼文章或曆史評述,如“大師離世後,這些手稿竟遭焚毀,真可謂人琴俱逝”(《文學遺産》2023年第2期)。
“人琴俱逝”是一個漢語成語,與“人琴俱亡”同義,表示看到逝者遺物時産生的深切悲痛與懷念之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睹物思人的哀傷心境,多用于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字面意思是“人與琴一同消逝”,隱喻人與承載情感的事物共同消亡,突顯物是人非的凄涼感( )。
此成語不僅體現個人哀思,還暗含中國文化中對“知音難覓”的珍視。琴作為高雅情誼的象征,其“逝”強化了生死相隔的無奈,與“伯牙絕弦”等典故有共通之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世說新語》相關篇章或清代文人作品中的用例。
白道必力不剌成均監侈鬥赤篆呆小症膽幹墊腳石調睡參軍叼唆斷羽絕鱗罡風更名古皇閨奁桂序蓇葖故址漢緒昊天恩紅繩系足花靥畫中有詩湖海志豁閕儌福揭地掀天揭借戒脫積算蹶蹏開立胯裆稂莠不齊陵弱暴寡林下士樓羅曆録録滿潮沐猴衣冠怒喝貧靜普陋茹暴曬謙尊圻堮切究栖約商股商暮傷時感事石手軍詩鐘庶出素質教育談慰外幸魻鲽小分隊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