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節的意思、旌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節的解釋

(1).古代使者所持的節,以為憑信。《周禮·地官·掌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 鄭玄 注:“旌節,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孫诒讓 正義:“《後漢書·光武紀》 李 注雲:‘節,所以為信也。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毦,三重。’……《司常》雲:‘析羽為旌。’旌節,蓋即以竹為橦,又析羽綴橦以為節。其異於九旗者,無縿斿也。 漢 節即放古旌節為之,故 鄭 舉以相況。” 唐 楊炯 《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車,掌行人之旌節。”

(2).借以泛指信符。 蕭三 《送毛6*6*席飛重慶》詩:“和平、民主、團結,三者都不能一缺--這就是人民付托給 毛6*6*席 的旌節。”

(3).旌與節。 唐 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行則建節,樹六纛。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詩:“旌節羅廣庭,戈鋌凜秋霜。”《舊唐書·崔甯傳》:“先時, 張獻誠 與 旰 戰, 獻誠 屢敗,旌節皆為 旰 所奪。” 宋 嶽珂 《愧郯錄·旌節》:“旌節之制,命大将帥及遣使於四方,則請而假之。旌以專賞,節以專殺…… 唐 天寳 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行即建節,府樹六纛。”亦借指節度使。 唐 杜甫 《奉待嚴大夫》詩:“常怪偏裨終日待,不知旌節隔年迴。”

(4).指軍權。 宋 樂史 《廣卓異記·出入六十年富貴》:“十擁旌節,兩登相位,三掌邦計,再領鹽鐵。”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明相國》:“公於 乾隆 丙子、丁丑間即從征 西域 ,久擁旌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旌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旌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信物與權力象征,其含義及演變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旌節是古代使者或官員持有的憑信物,最初用于證明身份和傳達命令。其核心功能為「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即旌旗用于獎賞,符節用于刑罰。

二、形制構成

唐代旌節形成固定制式,包含八件器物:

  1. 門旗二面
  2. 龍虎旌一面
  3. 節一支(金銅葉制成,帶塗金龍首)
  4. 麾槍二支
  5. 豹尾二支 (來源:)

三、曆史演變

四、象征意義

  1. 使者權威:如《金瓶梅》「眼望旌節至」體現朝廷命令傳達。
  2. 軍事專權:杜甫詩句「不知旌節隔年回」反映節度使對地方的控制。
  3. 政治信符:近代詩人蕭三将其引申為「和平民主團結」的使命象征。

五、相關制度

唐制規定節度使受命時賜旌節,可「專制軍事」,其儀仗陳列于廣庭時需配戈戟,體現威嚴。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載,可查閱《周禮·地官·掌節》《舊唐書·崔甯傳》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節——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漢字

旌節是一個漢字,由兩部分組成,左邊是“⺈”字旁,右邊是“節”字。旌節的拆分部首有⺈和⺾,旌節的筆畫數為15畫。

旌節的來源和繁體

旌節這個詞源于古代,魏晉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已有使用。它原指旗幟和儀仗,後來逐漸擴展為表示标志、表示名譽或尊敬的象征物。

在繁體中,旌節的寫法為「旌節」,其中的「節」采用了「⺈」字旁和「⺾」的組合,與簡體字保持了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旌節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旌」字部分上面有兩個點,下面則是「⺈」字旁,「節」字部分則由「⺈」字旁和「⺾」組成。

旌節的例句

1. 他以勇敢的精神成為了革命旌節。

2. 這個獎杯代表着對他卓越成就的旌節。

與旌節相關的組詞

旌旗、佩旌、旗帼、旗幟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旗幟、紀念物

反義詞:恥辱、污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